【樂人專欄:Hea整好音樂】做音樂容易了嗎?(經濟篇:收入及成本同時下降)- Beats Away

O 2016/06/24    瀏覽: 11001 次

【樂人專欄:Hea整好音樂】做音樂容易了嗎?(經濟篇:收入及成本同時下降)- Beats Away

 

 音樂製作的貶值為什麼無可避免?全球最紅的音樂(人)為什麼仍賺得比以前多?全球化對本土音樂有什麼影響?音樂人生存方式有何轉變?上一篇文章從科枝角度,得出了做音樂變得愈來愈容易的結論;今次會從經濟角度探討這問題。首先會列出有關全球音樂工業近況、音樂工業的數碼化、作品平均盈收暴跌的數據,然後加以分析,最後會從四個方向總結做音樂是否變得容易了。


數據一:全球音樂工業近況

根據IFPI (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數據,音樂工業在2000年到2010年委縮了超過一半。雖然音樂在數碼平台方面的銷售,以及現場表演的權使用費收入一值有所增長,但仍未能抵消實體唱片收入的嚴重下跌。



 

數據二:音樂工業的數碼化

在互聯網出現初期,音樂銷售(當時主要是唱片)受到非法下載的重挫;後來出現了網上下載音樂的收費模式(iTunes);之後出現了一些較新穎的商業模式,例如網上集資出唱片(MusicBee), 或讓聽眾自決價錢(Bandcamp);現在最主要有每月付費任聽的模式(SpotifyPremium),以及免費任聽但有廣告的模式(YouTube)。

數碼平台收入的增長令音樂工業得以復蘇:音樂工業數碼化令跌幅開始收窄,在2012及2015年更分別錄得輕微升幅(仍低於通脹)。2015年數碼平台收入首次超越唱片收入。數碼平台收入在未來應該會繼續增長。

 


 

 數據三:作品平均盈收暴跌  

 

宏觀地看IFPI (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最新報告,音樂工業在2015年有3.2%增長。但同時由於每年音樂作品發佈量急升,其實每首作品的平均盈收下跌得很嚴重。單看去年,2015年發佈的作品數量是2014年的2倍,即一年之內每首作品平均盈收跌了幾乎一半。

 

這個圖表顯示了各數碼平台的作品點擊平均盈收少得可憐:例如一首YouTube歌曲需要有4,200,000點擊,才可賺到美國最低每月工資1,260USD。

 

問題一:音樂製作的貶值為什麼無可避免?

 

原創音樂貶值:音樂製作及發佈成本下跌,作品發佈量急升,是導致音樂貶值的主因。另外,現在網上有很多音樂庫,以很低的價錢,出售已經製作好的音樂(Tracks/Loops),供微電影、短片/廣告客戶、音樂製作人使用。比原創音樂便宜很多,市面上因而少了對功能性原創音樂的需求。

 

音樂罐頭也貶值:這些網上的「數碼音樂罐頭」和在超級市場買到的罐頭不同。它們不會被用家消耗,可以無限次重用。更可怕的是,每一天也有新的音樂罐頭被製造出來,並上載至網上音樂庫,所以它們愈來愈多,愈來愈便宜。

 

Generative Music是終極考驗:現時有不少音樂人透過為網上音樂庫製作「音樂罐頭」賺錢,但不久將來,他們亦要面對人工智能在Generative Music領域發展所帶來的商業競爭。當電腦可以24小時不停地根據無數客戶要求,產生高質素流行曲或配樂時,音樂何價?


 問題二:全球最紅的音樂(人)為什麼仍賺得比以前多?

 

今時今日全球網上最多人聽的新歌,賺取的利潤仍比唱片時代的冠軍歌多。雖然點擊一首歌的盈收極低,但乘以過十億點擊率也是天文數字。這要歸功於互聯網成功開拓新市場:很多新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網絡的年代都缺乏接觸外國音樂的渠道。另外,現時將作品在網上全球發佈的效率是傳統渠道無法做到的。

 

現時全球最紅的作品/音樂人,紅得極快,聽眾極廣,所以能夠賺得比以前更多。


問題三:全球化對本土音樂有什麼影響?

 

不少人覺得全球化令音樂市場變得多樣化,因為在網上可以輕易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音樂;現實是地區電台電視台等宣傳優勢已被互聯網攻陷,原本分開的地區市場要融合在一起競爭,長遠會減低本土音樂多樣性的商業生存空間。

 

雖然被全球化威脅(市場主流受某些文化主導,如歐美日韓等),但最終本土優勢不會完全消失:例如歌詞用地區語言、歌曲主題/風格有地區性等。本土音樂市場委縮到一定程度後,始終還有本土粉絲。所以本土音樂一定不會消失,但不容易在國際市場分一杯羹。除非可以將本土音樂做出去流行世界。


問題四:音樂人生存方式有何轉變?

 

對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來說,雖然每首作品平均盈收變得非常低,但只要加大發佈量,並繼續發佈出紅遍全球的作品(見:問題二),就可以抵銷音樂貶值對公司總收入的影響。

 

對音樂人來說, 現在作品平均盈收很低,賣歌實在很難賺錢。但製作及發佈成本也很低,宣傳比以前更容易。由於作品發佈/銷售得到的收入減少,所以不少人透過現場表演、賣紀念品、賣廣告,或者做一些不相關的非音樂活動去賺錢。


總結

1.將音樂作為宣傳成本:

近年不少藝人,已經將音樂製作的成本作為宣傳成本,歌曲走紅為藝人帶來廣告、電視節目及現場表演等工作機會,才是其賺錢模式的真正目標。

 

2.製作音樂:

當賺錢不是必要考慮時,做音樂可以很有趣。但如果你想透過做音樂去賺錢為生的話,前路相當困難。但如果立志全職從事音樂製作,其實只要決心堅定,相信最終也會找到生存之道⋯⋯現在音樂製作技術的普及化和成本下降,世界各地出現愈來愈多視做音樂為純興趣的人(包括筆者)。

 

3.教人製作音樂:

音樂製作技術的成本下跌和普及化,令到市場上產生了極大的、對專業製作音樂上的學習需求。相關的音樂教育生意,相信其市場十年內都有增長優勢,前程不錯。

 

4.現場音樂表演:

全球現場音樂表演及其附帶收入近年一直有增長趨勢,從事這方面的發展亦相對樂觀。



Beats Away

facebook.com/beatsaway

youtube.com/beatsaway

soundcloud.com/beatsaway


作者作品試聽
  
   
 

Beats Away

Beats Away. 九零人。香港獨立音樂製作人。在理大視覺傳達科2012年畢業後,於數碼港一間遊戲公司做全職音效設計,現在仍然繼續在該公司工作。最喜歡chillstep。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