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樂言】公家機構涉嫌「秘撈」?- 胡喬立

O 2015/08/18    瀏覽: 4738 次

【樂人專欄:樂言】公家機構涉嫌「秘撈」?- 胡喬立

 

香港管絃樂團到歐洲走埠公演,因為行程之中加插了為荷蘭富翁之妻生日宴會表演,而遭受非議。

依據新聞報導,該富翁Gert-Jan Kramer似乎與樂團中人稔熟,早前有向港樂捐助過名貴樂器, 今次則趁樂團赴歐巡廻演出時,因利乘便找到來私人場合表演助陣。

以公帑補貼開支的藝團到私人場合表演賺外快,如果那「非經常性收入」確實用來幫補財務,減輕財務負擔,應算是知慳識儉,無可厚非。當然,箇中牽涉額外的財政及工作量問題,必需妥善釐清;事件曝光後,港樂官方已強調是次賀壽表演純屬私人性質,符合有關規條及不涉公帑瓜葛,我等蒼蒼烝民。,姑且相信之。

多勞多得,或許就是「公司化」營運的優勝之處。

舉一個令人唏噓的相反例子,香港電台電視部幾十年來一直為香港人製作大量膾炙人口的節目,以往有不少觀眾希望能夠隨時重溫電視經典而提議港台推出節目錄影上市;即使港台上下也樂於接受觀眾意見,實際上卻甚少這樣做;蓋因港台是一政府機構,發行影片上市,開支當然由公帑支付,一旦有收益亦要一概「充公」撥歸庫房,而不是直接用作支援日常營運及將來發展,即使管理層深明庫存錄影猶如未開發的礦山,是一筆可觀的資產,往往礙於僵化的法例所限而選擇按兵不動。

放眼香港的鄰近地區,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方,由政府出資培訓成材的「國家一級演員」音樂家,從私人工作賺取的酬勞,相信會比由正職單位所發放之薪金多,最重要的是公利兩者間能取得平衡。

養活一隊管絃樂團的開銷很大,管絃樂團由成立之初,專為王公貴族助慶娛賓,歷不少艱辛和承蒙有遠見的政府支持,才能走入大眾(例如萊比錫布業大廈樂團——最早由政府資助、以公眾表演為目的樂團。)希望香港有朝一日能容納水準一流而又可以自負盈虧的樂團,那會是聽眾及納稅人之福。

 

胡喬立

胡喬立

音樂從業員 寫作軟件初階使用者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