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樂言】「音統」與本土音樂-胡喬立

O 2016/03/05    瀏覽: 6022 次



「音統」與本土音樂


上個星期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因奉行「本土主義」的本土民主前線異軍突起,全城鬧哄哄。與此同時,另一單有關本土音樂的新聞,就顯得非常冷門。

事緣有大約400名本土音樂人,聯署要求音樂事務處設立音樂庫,紀錄本土音樂,從而向下一代和外地藝壇推廣,以助發展本地音樂行業,但似乎聯署不得要領,石沉大海。此事並沒有被廣泛報導,只有「方向報」有較詳細新聞稿。社會人士之中,也只有本地文化人、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與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有清晰回應,但他們都以為音樂事務處就是負責所有香港音樂事務的政府部門。

這是一個誤會。首先,香港很多人不太瞧得起「文化」這門學問,因為他們完全想像不到如何能夠從事「文化業」而賺錢;其次,政府架構架床疊屋,很多香港人不太明白政府架構是如何堆疊成形的。例如近日有人希望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香港天文台,應該理所當然地交由由環境局管理,但其實觀測天氣和天文現象,卻不是環境局所負責,因為環境局的管轄範圍是本地能源及工程規劃等人工建設。

今次新聞的主角,音樂事務處(下稱「音統」源自舊稱音樂事務統籌處,老人家改不了口),並不是設立作統籌本地音樂活動之用,其成立之初,是教育司署轄下的一個部門,旨在向普羅大眾,尤其是幼小一輩推廣正統音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港府,對市民非常慷慨,即使連年赤字財政預算,但用在市民身上的錢,一點不會少,絕不輕言「cut budget」,以往被視作上流社會興趣,對一般市民來說花費甚鉅的古典音樂,也會提供全面訓練。

到九七前,港人末日心態呈現,是經濟成果的收割期,連政府也開始收水喉,虛無縹緲的文化活動率先受影響,當時已撥歸文康廣播科的「音統」,執笠風聲傳了又傳,因而急急成立的「音樂事務統籌處家長會」為此向政府請願,務求保住香港下一代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結果政府願意保留「音統」,但成為政府架構中的雞肋,並交由財政自主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共同管理,脫離官方身份。雖然交到負責「捉小販」的政府部門,但教育音樂的宗旨始終未變,而且加入民選議員監察行政,對「音統」來說更是美事。

但好景不常,1997後香港落入中共手中,自稱人民政府的中共政權,懼怕任何由民選產生監察政府的議政制度,為打擊民主政制,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兩個長期由民主黨派佔大多數的議會首當其衝。1999年董建華硬推「殺局」,多得政府官員的拉布發言和民建聯議員黃容根莫名其妙的「遲到」,「殺局」議案以一票之差在立法會獲得通過。隨兩局解散,「音統」劃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再次落入官僚架構當中。

本地的官僚架構,當然以少做少錯為時尚,尤其是不在職權範圍的事,一定會大耍太極。如果要紀錄本地音樂,所謂的「留底」,可以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絡,不過找的不是音樂事務處,而是係香港公共圖書館,要把本地音樂向外推廣的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責無旁貸。

至於一個政府是否務必要支持本地文化活動,個人認為這是很「左」的思維,尤其是以中共的管治歷史,把責任讓給政府並非上算,還是掌握在市民的手中較有自由度。話說本人有一個願望,就是可以在自己土地上興建表演場地,令上演項目完全可按自己意願安排,不用在私人場地捱貴租又或者爭崩頭向政府申請場地;礙於本港的高地價政策,相信只能一片焦土上才可願望成真。

 

胡喬立

作者簡介

 
音樂從業員
寫作軟件初階使用者

  

 

胡喬立

音樂從業員 寫作軟件初階使用者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