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眾樂樂】合唱音樂何去何從?—聽陳雲紅老師一席課的思考-曹永浩

O 2016/08/25    瀏覽: 6876 次



首屆海峽兩岸四地合唱藝術節已於八月十六至十八日順利舉行,節目包括合唱比賽、大師班和研討會。筆者有幸聽到來自台灣、中國和本港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


台灣當代合唱指揮大師陳雲紅老師獲邀任其中一位主講嘉賓,她以「當代合唱美學」為題,先從技術性層面講解何謂美,考慮因素包括準確度、音色統一、音量平衡和音色融合;然後闡釋如何充份表達作品的藝術性,她指出指揮必須了解時代風格和作曲家思維,才能較豐富的表達作品內涵和情感。


關於現代的合唱音樂,她分為四類型:
 
1. 艱難不易懂
2. 親民的作品
3. 流行
4. 阿卡貝拉
 

陳老師認為音樂藝術要不斷創新才能持續發展。陳老師以她任藝術總監的台北室內合唱團為例,她的團獲官方資助每年皆委約全世界的作品家創作並首演新的合唱作品。然而,在指揮業餘的團時,未必能演唱艱難不易懂的作品,那如何發揮創新的精神呢?她提出了「合唱動起來」的概念:表演藝術多元化與音樂生活化,活化合唱音樂。



跨藝術形式結合勢不可擋

承陳老師的説法,筆者感到跨藝術形式結合的潮流勢不可擋。原因是純合唱形式已經非常古老,合唱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確實能活化音樂,特別在艱深不易懂的作品能增加觀眾的好奇心和欣賞動機。近年在香港已有不少團委約和演出當代作過家的作品,其中包括香港和聲、香港新青年合唱團、Die Konzertisten等等;演唱巴羅克合唱音樂為主的聲蜚合唱學院更嘗試揉合劇場元素演繹巴哈的清唱劇,他們的努力對推動和活化合唱音樂起了積極的作用。
 

於境默聲 [曲: 羅仕偉;陳雲紅指揮] 示範了現代的合唱音樂揉合影像媒體的效果 。



 

二次創作活化合唱經典

推動合唱藝術的另一條腿,筆者認為可以像外國一樣活化合唱經典。其中一個最出名的例子就是Claus Guth重新演繹的Handel's Messiah。這是一部聖樂巨著,經他二次創作後,變成一部具時代感的劇目,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觀眾的迷思

音樂會常沒有足夠的觀眾去支持整體合唱發展是老新常談。然而在香港絕對有足夠的人才實現藝術形式結合,除了能提供更多機會給不同的藝術家,還能將觀眾的層拓闊,不得不承認是需要時間讓觀眾離開自己的安舒區,還望在這過程中更多有心有力的朋友攜手合作,創出一片新天地,使這麼美麗的合唱藝術不致在這多元的時代中失落。



曹永浩


作者簡介

曹永浩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文學碩士。曹氏是一位合唱指揮並私人教授音樂理論和聲樂,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基督徒詩班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合唱團指揮。曾隨林思漢、趙伯承、官美如學習指揮,並參與德國指揮大師羅爾夫•貝克(Rolf Beck)的指揮大師班。曹氏隨胡永正老師習聲樂;余文正博士、譚展輝博士和葉浩堃博士學習音樂理論和編曲。曹氏熱愛合唱音樂,曾參與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合唱團、學士合唱團和Ponte Singer的製作,演唱的大型作品包括韓德爾的《彌賽亞》、巴赫的《尊主頌》和《聖誕神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橄欖山上》、孟德爾遜的《聖保羅神曲》、布拉姆斯的《安魂曲》、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奧夫的《布蘭詩歌》、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和大衞范曉的《非洲聖哉經》。


聯繫作者

曹永浩

曹永浩是一位活躍的聲樂導師和合唱指揮,曹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合唱團、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港澳信義會信安佈道所詩班音樂總監及指揮,並任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聲樂指導。曹氏指導的合唱團非常廣泛,擅於指導不同年齡的學生歌唱技巧。曹氏所指導合唱團和聲樂學生於本港比賽屢獲殊榮。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