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古樂不古板】對位法簡介(二)早期對位法的發展:Fauxbourdon與Contratenor-Kelvin Tsui

O 2016/09/10    瀏覽: 8001 次

 

上文提到,對位法還未正式出現前就可以在中世紀音樂找到其蛛絲馬跡,而本文將會以兩種技巧來講述早期對位法的發展。

 

根據上文所述,在中世紀出現的多聲部音樂裡面,雖然聲部之間大多都只是純五度與八度的關係,但已經有對位法「兩個或以上獨立聲部的交織」的影子。

 

當時音樂的旋律題材離不開Cantus Firmus,即是借用Plain Song甚至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會借用民謠的旋律。到了中世紀後期,音樂美學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改變:三度音從不協和音變成了協和音。這雖然與對位法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個改變卻大大豐富了當時的多聲部音樂。因為除了純五度與八度之外,三度與其互補音程六度已經可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純四度卻慢慢變成了不協和音。

 

在這個改變下出現了一些很有趣的作曲手法,其中一個稱為Fauxbourdon (法文錯誤低音的意思)。大家可能對這詞語不陌生,因為Fauxbourdon在古典派、浪漫派甚至是當代音樂也作為作曲技巧被應用。一般這個技巧可以被簡單地解釋成「進擊的六和弦」(我亂編的),可是在中世紀後期,這個技巧還是有一些規則的。

 

首先,我們要看旋律所在的聲部,因為旋律聲部位置不同,處理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圖1

參照上圖,可見兩個可行性。第一個為旋律在最低聲部;第二個則為旋律在最高聲部。數目字則為由旋律聲部算起的音程:5表示純五度、8表示純八度、4表示純四度、3和6則各自表示三度和六度(大或小則是根據旋律所表示的調性決定)。兩個可行性中最開首及最尾的「和弦」都必須是完全協和音(perfect consonance),即是純五度與八度。可能各位會問,既然四度已經成為不協和音,那在第二個可行性的首尾「和弦」中為何會有四度?其實很簡單,雖然第二個可行性中的音程是從位於最高聲部的旋律開始算起,可是最後真正響起的音卻是底音加上五度和八度。

 

我以一例子說明:

 圖2

以上為4世紀的頌歌Veni redemptor gentium的第一句,我會將這旋律分別放在最低及最高聲部,並且以Fauxbourdon方式處理。而節奏是必需的,所以我用了Tempus Perfectum (可理解成三拍子)與Brevis + Semibrevis的節奏型。​

 

 圖3

在例子A開首(此例子的音程以Tenor開始計算),Tenor與Fauxbourdon是純五度,而與Superius則是純八度。之後則成三度與六度關係,直至終止式,而最後一個「和弦」跟開首的「和弦」一樣都是純五度與純八度。

 

在例子B開首(此例子的音程以Superius開始計算),Superius與Fauxbourdon是純四度,而與Tenor則是純八度。之後則成四度與六度關係,直至終止式,而最後一個「和弦」跟開首的「和弦」一樣都是純四度與純八度。(這裡的終止式被延長,因為Tenor聲部必須以2-1行進結束,之後會詳加解釋。)

 

此外,Fauxbourdon的終止式有一個規則,如果Tenor在尾二的音(Penultima)與最後的音(Ultima)是全音的話,便需要使用Double Leading Note Cadence,顧名思義,這種終止式分別有增四度及大七度(以最後「和弦」的底音計算)兩個leading notes同時存在。而後面的F#與B則只是當時風格對三拍子終止式的裝飾而已(稱為Landini Cadence),暫時不用太在意。然後這兩個leading notes分別調和至純五度及純八度。

 

另一種情況,如果Tenor的Penultima與Ultima是半音的話就不需要使用Double Leading Note Cadence,因為這是一個Phrygian Cadence (以後講述對位法的終止式時會詳述)。

 

除了Fauxbourdon之外,後來還出現了另一種處理Cantus Firmus的手法,名為Contratenor。(Against the Tenor的意思)音樂理論家Guilielmus Monachus (約1435-約1500)在1480年左右出版的De preceptis artis musicae教導如何在Tenor上面即興唱出Superius及Contratenor(這裡的Tenor是Cantus Firmus)。我根據此書的描述製作了一個圖表。

 圖4

 

可見音的選擇比Fauxbourdon較為多,而且也有較多不同的可能性。我以下用另外一個例子說明。

 圖5

 

以上為16世紀民謠Gallicum sine nomine的第一句,我將Cantus Firmus (Tenor)放在中間聲部,然後與Superius以六度關係行進,及與Contratenor以三度及純五度關係行進的方法(圖表中間左邊)處理這個旋律,可得一下結果。

 圖6

 

雖然圖表沒有表示,可是開首和結尾必定需要完全協和音,所以我選擇了兩個純八度。之後就和圖表所示一樣,Superius與Tenor成六度關係行進,而Tenor與Contratenor則以三度及純五度關係行進,直至Tenor出現四分音符的位置。因為重拍的位置必須為協和音,所以Contratenor不可以使用A音,否則會與Tenor的Eb音形成Tritone。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用Ab音呢?因為下一個重拍Contratenor是D音,如果之前用了Ab音的話,這個音程行進則會變成Tritone (Ab-D),這也是被禁止的,所以除了C音之外別無他選。之後便是繼續以上述的音程關係行進,直至最後的「和弦」以完全協和音結尾。

 

大家可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位法亦會加入新的規則及可行性,在Fauxbourdon和Contratenor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另外,大家也不難看出對位法其實是縱向及橫向發展都兼顧的,所以這個作曲技巧才有本錢影響音樂發展數百年。

 

Kelvin Tsui

聯繫作者: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elvin.tsui1


​​​​​​​想搵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的樂器導師,不經中介直接與導師聯繫及查詢。

 

Kelvin Tsui

Kelvin Tsui是專研歐洲早期音樂的音樂家,現於德國古樂名校特羅辛根音樂大學碩士研究所研習古樂團指揮並同時雙主修古樂聲樂,亦修習合唱指揮。 Kelvin畢業於德國威瑪李斯特音樂大學大鍵琴演奏系,並於2014年獲得DAAD獎學金前往法國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深造一年。 曾獲邀到日本東京指導當地古樂團,現為香港早期音樂學協會的古鍵琴手、台灣響昀巴洛克的客席藝術指導。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