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眾樂樂】合唱排練心理學—創造「不確定性」的排練-曹永浩

O 2016/09/16    瀏覽: 6455 次


 

 

參與合唱團的門檻的確比演奏樂團和獨奏低,很多沒有接受太多音樂訓練的朋友都能在合唱團體驗做音樂的快蔚。合唱的特質就是能海納百川,將眾多聲音凝聚在一起,發揮協同效應,開拓人們欣賞人聲音的變化多端和華麗。

 

合唱團就在這樣的一個互相效力的團體,它也非常容易成為一個讓團員隱藏的地方。好像在社會,一些沒人關注的弱勢群體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主流的群體中,繼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情況就如一些合唱團員習慣了在排練中沒有感到太多關注和危機意識,長期讓團員產生過多的安全感,某程度上令團員漸漸失去責任感和敏銳度,亦妨礙進步。

 

指揮在這個問題上是有角色的。指揮需要有能力編排擁有某程度「不確定性」的排練,這是一種有效的排練技巧。排練中的「不確定性」能具體地能透過多種方式的分組練唱來達成。筆者歸納了曾經使用過方法,希望能提醒團員健康的發聲和抽出一些不太可能在大團練習情況下操練的不太聽得到 (unexposed) 的音樂細節。

 

1. 將每個聲部分為更小的組合,適合單聲部演唱剛排練的音樂。

2. 報數分組。適合多聲部演唱。這方法能按指揮要求控制組別的數量和每組別的人數。

3. 對唱。將合唱團分為兩大組,每位團員唱給他的「對手」聽,從而聆聽和改善仔細個音樂處理。

4. 圍圈坐 (closed-circle sitting) 有利團員互相聆聽,亦能增進團員的默契 (ensemble-ship)。

5. 團員一邊緩慢自轉一邊練唱有助他們解除日常生活對自己聲音的聆聽慣性,令團員的耳朵更適應不同揀練空間的的聲響效果。

6. 指揮很多時候距離團員較遠,指揮不定時走近不同聲部有助提升團員專注力和敏銳度,指揮亦能透過聆聽了解個別團員的進度和困難,從而提供解決方案。

 

筆者透過拋磚引玉,希望引發更多關於排練心理學的討論。指揮如拿捏得準確,必能創造有利條件助團員更進一步。

 
 
曹永浩
 
 
作者簡介
 
曹永浩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文學碩士。曹氏是一位合唱指揮並私人教授音樂理論和聲樂,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基督徒詩班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合唱團指揮。曾隨林思漢、趙伯承、官美如學習指揮,並參與德國指揮大師羅爾夫•貝克(Rolf Beck)的指揮大師班。曹氏隨胡永正老師習聲樂;余文正博士、譚展輝博士和葉浩堃博士學習音樂理論和編曲。曹氏熱愛合唱音樂,曾參與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合唱團、學士合唱團和Ponte Singer的製作,演唱的大型作品包括韓德爾的《彌賽亞》、巴赫的《尊主頌》和《聖誕神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橄欖山上》、孟德爾遜的《聖保羅神曲》、布拉姆斯的《安魂曲》、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奧夫的《布蘭詩歌》、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和大衞范曉的《非洲聖哉經》。
 
 
聯繫作者
 
 

曹永浩

曹永浩是一位活躍的聲樂導師和合唱指揮,曹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合唱團、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港澳信義會信安佈道所詩班音樂總監及指揮,並任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聲樂指導。曹氏指導的合唱團非常廣泛,擅於指導不同年齡的學生歌唱技巧。曹氏所指導合唱團和聲樂學生於本港比賽屢獲殊榮。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