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眾樂樂】當合唱指揮遇上管弦樂團-曹永浩

O 2016/10/23    瀏覽: 5771 次

 

 

合唱團和樂團合作演奏是非常寶貴和難得的經驗,對於指揮和合唱團的成長有莫大的益處;然而,這難得的機會其實也是危機四伏,指揮若預備不足,往往擦出許多「火花」,甚至不歡而散。究竟指揮與樂團合作時有甚麼須要注意和調整呢?

 

知己知彼
合唱指揮與樂團必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合唱的訓練員 (choral trainer),
合唱指揮對人聲的美學和調控較為在行;但是指揮須謙虛地承認合唱團需要樂團的幫助來達到某程度的美學表達,因此指揮要對合作的樂師有信心,深信他們的樂團經驗必定比你豐富,良好的互信基礎是演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指揮的準備功夫
毫無疑問,指揮對樂譜的熟悉程度需要相當仔細,甚麼是一絲不苟。如果指揮抱著和樂團排練時才熟習樂譜是注定失敗,樂師很快看穿指揮,隨之而來的就是殘酷的流言蜚語。指揮決定演奏速度,千萬不要在排練過程中詢問樂師覺得要甚麼速度,應該問這個速度是否快/慢了一點。還有盡量將想要的音樂效果透過musical language (例如: detached, accented) 或唱頌表達出來,千萬不要太過技術性地指導某種樂器,因為在一般情況下你不會比師師更熟悉他的樂器。此外,指揮需要核對清楚所有分譜和歌譜的小節數和排練標記 (rehearsal letter),如果在排練中才發現小節數或排練標記不一致,會令樂師感到困擾,又浪費寶貴的排練時間。排練時要使用雙方都能快速找到的標記,千萬不要用歌譜的頁數來溝通。如果可行,在排練前與首席會面,並讓他知道你對不同樂器的定下的演奏標示和弓法,好讓他能給予意見,並在排練中為指揮向樂師解釋其用意。

 
指揮棒?
常常有人說在指揮樂團時才使用指揮棒,指揮合唱團時就不必使用。這並沒有規定的,但當指揮大型樂團時,使用指揮棒有助指揮在減少手部擺動幅度而清晰地指示拍子和速度。指揮要緊記愈大隊的樂團就需要愈簡潔清晰的指揮姿勢和cue in,這樣才能促使每一部緊扣,當樂師反映看不到指揮時,使用指揮棒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以樂會友

高質素的音樂最能贏取樂師的尊重和歡心,一流的樂團也會(其實很可悲)與業餘的合唱團合作,所以當樂師在排練中聽到一流的合唱團,他們會表示讚賞。指揮千萬不要讓團員在夾樂團時才來學唱,亦不能讓團員覺得有樂團支持就無問題,團員自覺性大減,這對演出的成功否非常關鍵。切記不要在樂師到齊的情況下開聲,不單浪費排練的寶貴時間,更令樂師無所事事,令人感到合唱團並未預備好。

 

以上小小分享,期望見面更多合唱團能與樂團擦出亮麗的火花,奏出動人的樂章。


 

曹永浩


作者簡介

曹永浩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文學碩士。曹氏是一位合唱指揮並私人教授音樂理論和聲樂,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基督徒詩班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合唱團指揮。曾隨林思漢、趙伯承、官美如學習指揮,並參與德國指揮大師羅爾夫•貝克(Rolf Beck)的指揮大師班。曹氏隨胡永正老師習聲樂;余文正博士、譚展輝博士和葉浩堃博士學習音樂理論和編曲。曹氏熱愛合唱音樂,曾參與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合唱團、學士合唱團和Ponte Singer的製作,演唱的大型作品包括韓德爾的《彌賽亞》、巴赫的《尊主頌》和《聖誕神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橄欖山上》、孟德爾遜的《聖保羅神曲》、布拉姆斯的《安魂曲》、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奧夫的《布蘭詩歌》、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和大衞范曉的《非洲聖哉經》。

 

聯繫作者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amocanto

曹永浩

曹永浩是一位活躍的聲樂導師和合唱指揮,曹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合唱團、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港澳信義會信安佈道所詩班音樂總監及指揮,並任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聲樂指導。曹氏指導的合唱團非常廣泛,擅於指導不同年齡的學生歌唱技巧。曹氏所指導合唱團和聲樂學生於本港比賽屢獲殊榮。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