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三種從電音借鋻的作曲/編曲技巧-Zimo

O 2016/11/10    瀏覽: 9100 次

 

 

 

三種從電音借鋻的作曲/編曲技巧

 

 

1. Chord Progression (和弦進程)

 

很多人說香港的樂壇停滯不前,其實就是因爲主流音樂媒體缺乏創新,不願意探索新的音樂形式和風格。相信不少作曲/編曲的朋友都知道,無論是香港還是外國,運用I-V-vi-IV這個Chord Progression 是十分常見的。外國更有一隊樂隊Axis Of Awesome,寫了一首叫"4 Chords"的歌,混合了36首外國的流行曲,就是爲了諷刺這個普遍使用的Chord Progression。過分地濫用同一類型的和弦除了缺乏新意之外,還會令整首歌的感情單一化。筆者作曲的時候,多數會亂按一通,透過隨機的方式嘗試寫出新的Chord Progression,希望可以為歌帶來新的風格。

 

 

以下是兩個Chord Progression比較創新的電音歌曲:

 

 

 

 

2. 歌曲結構

 

最普遍的歌曲結構大概是ABABCB或ABAB了,雖然使用這兩種歌曲結構也可以是一首好歌,但有時候改變一些歌曲的結構,也是一種刺激思考的方法,因爲歌曲的脈絡和順序改變,也會改變歌詞的表達和旋律的起承轉合。

 

這首電音沒有很明顯的chorus,更可以說是沒有chorus或者高潮的部分。但整首歌都很流暢3:40開始的一段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聼上去又不像平常的breakdown部分,而最後的收結是運用一開始的Verse,這是比較新穎的結構。

 

 

這首電音的結構比較縱橫交錯,是ABCDBDCD,最特別的地方是A只是在一開頭出現過一次,之後就沒有再出現了。

 

 

 

3. 電音編曲的地位比較其他曲風重要

 

香港的廣東歌曲大多數都會以這樣的格式為題:歌手歌名,而在電子音樂裏面,多數都是編曲者歌名 ft. 歌手,可見編曲和主唱同樣重要,甚至比主唱更重要。歌手的演出固然重要,但對於電音來説,把重點放在編曲者身上也不無道理——因爲電音的編曲是較複雜的,加上用的音色較難設計(Sound design),而且通常不會用許多鋼琴,小提琴,結他等真實的樂器。

 

來自香港的Beats Away,在編曲上運用了一種夢幻的風格,構建了一個聼上去很壯觀的氣氛,可見編曲者的背景音樂和歌手的人聲要相輔相成,才能打造出一首有獨特性的歌:

 

 

 

又例如電音的編曲者會使用很多敲擊樂、日常生活中物件產生的聲音(Foley)和音色處理的技巧,例如不同的Reverb),去營造一個黑暗的氣氛。主唱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但編曲者的精湛技術也不容小覷:

 

 

希望小弟的見解能夠為各作曲/編曲者提供新的靈感,令香港的音樂更多姿多彩吧!

 

 

Zimo

 

作者簡介

Zimo是香港獨立的電子音樂製作人,希望推廣本地的小衆音樂,同時以電子音樂為香港的音樂市場注入新的元素。

http://bit.ly/zimoyoutube

https://www.facebook.com/ZimoOfficial/

https://soundcloud.com/zimoofficial

音樂推廣頻道Bauhinian Vibes:www.bit.ly/BauhinianVibes

Zimo

Zimo是香港電音製作人,曲風包括progressive house, melodic techno和ambient。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