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樂言】歷史斷層 破舊立新-胡喬立

O 2016/11/22    瀏覽: 4844 次


 

  

「中國歷史」似乎會在親共政客推波助瀾下,在香港中學課程重新成科,預期親共政府將會以「中史」用作「教化」小國民之用。這兒先提一些對中國文化影響空前,但又未成歷史,短期內亦恐怕不會在欽定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史料。

 

於舊中國學習成長的毛澤東,犯下大躍進過失而退居權力核心二線,毛為求重新掌控政局,在新中國發動「無產階段文化大革命」,借文化為題加以發揮,目的係打擊政治對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於毛的個人權力鬥爭中正式結束。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由人民日報──中共喉舌──夜之間被定性為對人民有莫大危害的反動毒草;紅衛兵要向舊世界宣戰,「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砸爛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當時大陸社會人倫一片混亂,音樂界影響非常深重,所以中外傳統劇目音樂俱禁演,只餘下「八大樣板戲」──其實樣板戲不止八齣,不過官方說是八,沒有人敢說九──音樂學院院長被學生用銅頭皮帶鞭打之後丟在後樓梯;粵劇大老倌被貶作「清潔亞姐」,負責在劇場外掃地,不得踏足舞台。   

 

「破舊立新」只進行了大約兩年,毛澤東就知道情況已告失控,急急推出「上山下鄉」,城市知識青年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權力一度凌駕中央政治局的強力機構「中央文革小組」也在隨後不久裁撤,「文革」理論上完結。但事實上「文革」歷十年時間,仍無人能夠將之結束,「中央文革小組」人員都加入中央政治局,正式成為國家領導人;批鬥亂狀甚至蔓延到去國際層面,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共初入聯合國,正值「批林批孔」──毛澤東借林彪和孔子之名去打擊聲望極高的二號人物周恩來──聯合國大樓內一句由國民政府贈送、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牌匾,也因為中共不高興而遭除去。

 

一直到1976年9月9日,毛澤東終於動身去見馬克思,四人幫失去靠山,大權由偉大導師毛澤東「親自指定」的華國鋒繼承,忽然集國家大權的「好學生」華國鋒就在隨後舉行的中共十一大宣佈文革結束。

 

社會重新運轉,工廠復工,學校復課。機器要重新上油,再次發動以至運作暢順已不是易事,修補文化斷層就更為艱難;打碎了的景德鎮瓷器,鑿平了的敦煌石窟,如何粘回上去?藝術修養之類講求口耳相傳的「軟件」,很多都一去不返。當然,有不少人去重新塑造「中華文化」,很努力地再創造他們所認為的文藝傳統。

 

音樂方面的例子有,揚名海外的音樂家,每每基於「中國人身份」,把各式各樣「中國」音樂元素加入西方古典音樂之中;有二胡曲風的小提琴曲,聽來就二次創作的「二泉映月」。也有加入少數民族敲石頭作樂,編鐘當作敲擊樂器的管絃樂之類;查()鐘乃禮器,作定調之用,挪作娛人,失禮也;少數民族原始樸素,融和於自然的樂音,搬到音樂廳煞有介事地演奏,失真也。上星期有文化評論前輩在藝評專欄中講得對,『假如「前衞」都不及「傳統」前衞,那就不如後退好了』*筆者對此的意會大約是,視傳統為好東西,就應該投入其中,複述傳統而以為是前衞創作,其實在哲理上適得其反。

  

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筆者比較喜歡悠然演化的新事物,而非東抄西襲,「駁」古通今,但求自成一家的fusion貨色。早前無意間在灣仔一粵廚,嚐得上乘乾炒牛河一碟,大廚在大家心目中的「頹餐」之中添了幾條酸薑,傳統之中見對味覺的創見。粵菜歷史比「中國」這名詞更久遠,要在千篇一律的餐牌上開發新意,的確不易。有清晰的傳統源流概念,才能映照出創新,否則只是hybird交。

 

既然中國大陸文化斷代,出身大陸的創作人,又何需背負歷史包袱,事事皆添置「中國元素」,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真正的中華文化,絕不是像這樣被某國某家創造出來;藝術仍衣食住行以外,人類對靈性的追求,更不可以來得這樣沒頭沒腦沒方向。   

 

 

*)原文自2016117日信報副刊 劉偉霖 藝文評論 《風暴後聽前衞音樂》

//...細川(俊夫)以現代西樂去模擬能劇,只做出一個approximation而不是re-imagining在器樂上他滿足於能樂的風味,但他是用幾十人的西洋樂團去做這種效果,歌唱上受制於西洋歌劇傳統,韻味及自由度難及能樂。如果只能以較低表達力的音樂、歌唱、語言及舞蹈去模擬能劇,何不去聽真正的能劇?真正的能劇確實較難入口,但假如「前衞」都不及「傳統」前衞,那就不如後退好了?...//

 

 

胡喬立

 

 

作者簡介


音樂從業員

寫作軟件初階使用者

 

胡喬立

音樂從業員 寫作軟件初階使用者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