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巴洛克小百科】如何演繹Pachelbel的Canon in D- 林添偉

O 2016/12/26    瀏覽: 12113 次


 

 

我估計大部分人對Pachelbel的Canon in D應該也耳熟能詳,無論是古典音樂愛好者或者是普羅大眾也會很喜歡這首樂曲﹝當然多數大提琴手例外……﹞但是大家對這首樂曲有沒有深入的了解?今回筆者就為大家解說下這首樂曲的內容和演奏方法。

 

這首「Canon」其實只是全樂曲的前半段,而下半段是一首Gigue。所以這首樂曲完整的正名是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標題也說明了這首樂曲原本的主角是三把小提琴,不是大家現在聽慣的弦樂四重奏﹝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鋼琴﹝樂曲寫作時鋼琴還未出現!﹞等等。樂曲的創作年份大約是1680前後,比Bach出生時間還要早,大約是Corelli活躍的時間。

 

而「Canon」這個名稱其實是一個樂曲曲式,不是相機或者打印機!「 Canon」這個格式當中,會有一個不斷重複的Ground Bass,由Basso Continuo聲部奏出。上面提及大提琴手們多數不喜歡這首樂曲,原因是他們作為Basso Continuo聲部時要將Ground Bass不斷重複演奏很多次……這個Ground Bass就是﹝圖一﹞的八個音。當然其實完整的Basso Continuo聲部還需要一個可以演奏和弦的鍵盤或彈撥樂器。雖然大提琴手們對這個Ground Bass如此痛恨,但每次我問大提琴手們Canon in D 中的Ground Bass需要在樂曲中演奏多了次?沒有幾多位樂手能正確回答!在Canon的Ground Bass之上,第一聲部會演奏一段樂段,當第一聲部第一段樂段完結時,第二聲部就會完整地重複第一聲部先前奏過的第一段樂段。當然在第二聲部重複樂段時,第一聲部就會同時演奏一段新的樂段,如此類推。可能書面上的說明會比較難理解,大家可以看看﹝圖二﹞就會明白。紫色方格代表不斷重複的Ground Bass,而第一小提琴聲部會演奏的黃色、綠色、藍色樂段,會於第二及第三小提琴聲部重複。


﹝圖一﹞


﹝圖二﹞

 

說明完樂曲的格式後,我地就必須了解每個段落的角色和技巧。總括在弓法上,Pachelbel的原稿上,是沒有連弓的﹝圖三﹞,筆者也不明白為什麼演奏家們這樣喜歡為樂譜胡亂加上連弓……在分弓的基礎上,聽眾才能清晰地聽到不同樂段和聲部的交接和交錯,為樂譜胡亂加上連弓只會失去了不同樂段和聲部的獨立性。在第一段及第二段﹝圖四﹞,這些簡單的音符是需要極度注意音符在和弦的角色。例如第一個音F# 是Ground Bass D Major和弦的三音,F#需要稍低奏出。而第三個音D是Ground Bass B Minor 和弦的三音,F#需要稍高奏出。第五個音B是Ground Bass G Major 和弦的三音,B需要稍低奏出。如果大家初次看我的專欄,而對以上稍高、稍低的音準概念不太熟悉的話,可以參考筆者 2016年09月在樂人谷發表的另一篇專欄弦樂獨奏音樂的音準概念」一文。


﹝圖三﹞


﹝圖四﹞

 

在節奏和速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的樂手注意每個新樂段開始的速度。例如在﹝圖五﹞的紅色部分,如果第一小提琴手把它拉快了,第二及第三小提琴手就會不知所措,而且樂曲也會散開了。而在﹝圖六﹞的D音,筆者認為是需要加一個trill裝飾音。在巴洛克時代,作曲家傾向不寫出終止式﹝Cadence﹞的trill,因為演奏者會自行懂得加上。


﹝圖五﹞


﹝圖六﹞

 

在﹝圖七﹞每個八分音符與之後的四分音符是一個組合﹝藍色方格﹞。故此,每一組的八音音符應為上弓;四分音符是下弓。而綠色方格為下一個組合,所以應再次使用下弓開始。而﹝圖八﹞方面,上面已提及過手稿中是沒有連弓的,所以筆者也建議保留原來分弓的弓法。


﹝圖七﹞


﹝圖八﹞

 

在﹝圖九﹞,大家需要注意每段八分音符的角色,演奏重拍﹝樂譜下方一行﹞的演奏者需要較重和較長,以突出其重拍的角色。相反,演奏後半拍﹝樂譜上方一行﹞的演奏者即需要較輕和較短,以達到其後半拍的角色。在﹝圖十﹞的連續十六分符裡,每一組的第二、三、四及之後的一個是一個組合﹝每個紅色方格﹞。每個紅色方格內是需要連貫演奏,而每個紅色方格與下一個紅色方格之間就需要一點空間,以突出方格與方格之間的分句效果。另外,由於許多紅色方格內的音符也是上下行的音階,所以需要以legato方式演奏每組音符。﹝圖十一﹞的連續十六分符與圖十有點不同。圖十的十六分音符是帶有旋律性,而圖十一即是一個從長音分拆而成的裝飾。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每四個音一弓,而且將每一弓的第一音加少許重音。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是筆者最喜歡的一段。這一段充滿了豐富的延音﹝Suspension﹞和解決﹝Resolution ﹞。例如在第二拍上下聲部構成的四度﹝上方從之前延留的D與下方的A﹞,再變成三度﹝上方的C#與下方的A﹞解決。之後上下聲部構成的九度﹝上方從之前延留的的C#與下方的B﹞,再變成三度﹝上方的B與下方的B﹞解決。這個一緊一鬆的效果正是這一個段落的精髓。當我們演奏時,我們需要將往不協和音程漸大﹝例如九度、七度和四度﹞;將協和音程減弱﹝例如八度、六度和三度﹞以突出其一緊一鬆的效果。如不突出不協和音程的邪惡醜陋,又怎能顯出協和音程的和階美滿?


﹝圖十二﹞

 

以上的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了解這首歌曲。大家應該也知道這首歌曲可說是影響深遠,特別是它著名的和弦結構﹝I – V – vi – iii – IV – I – IV - V﹞在現今的流行音樂中也很常見。就算不是出現上述全組的和弦,也出現了其中一部份,特別是流行歌的副歌部分。例如有周杰倫 《開不了口》、

古巨基《 必殺技》、Supper Moment 《幸福之歌》、Glay 《Soul Love》、X-Japan 《 Tears等等》。

 

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後,會對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曲有更深的了解。當然筆者也不反對這首歌曲有不同的演繹和二次創作,畢竟好的作品無論是怎樣演繹也會是一首好的作品。

 

附加資料:

Pachelbel Canon & Gigue的原稿

http://hz.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5/54/IMSLP346264-PMLP04611-pachelbel_canone_e_giga.pdf

 

Pachelbel Canon 的古風演奏版本​

 

完整Pachelbel Canon & Gigue的古風演奏版本​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的樂器導師,不經中介直接與導師聯繫及查詢。

 

 

林添偉


作者簡介

林添偉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在學期間,林氏亦有學習演奏多種巴洛克樂器,包括巴洛克中提琴、古提琴和柔音提琴。畢業後林氏與友人成立了「香港早期音樂協會」,以推廣使用仿古樂器演奏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早期古典時期音樂。各位可以在Facebook搜尋「Early Music Society of Hong Kong」,或到www.ems.org.hk 就可以留意到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最早動態。

 

林添偉 Tim

林添偉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在學期間,林氏亦有學習演奏多種巴洛克樂器,包括巴洛克中提琴、古提琴和柔音提琴。畢業後林氏與友人成立了「香港早期音樂協會」,以推廣使用仿古樂器演奏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早期古典時期音樂。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