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眾樂樂】音樂節隨思-曹永浩

O 2017/03/31    瀏覽: 5758 次

 

 

音樂節隨思-曹永浩

 

隨著三月完結,第69屆香港學校音樂節曲終人散。比賽好玩之處就是其不確定性,藝術沒有對錯,因此每年三月儘管大家都付出200分努力,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筆者深信音樂節在香港扮演著重要的音樂教育的角色,今年有超過15萬人次參與各項比賽,可見其影響力,筆者希望在此對諸位校長、老師、家長、伴奏表達敬意,沒有大家的努力和協調,學生未必能參與音樂節,這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筆者亦帶隊(小學和中學皆有)參與不同的合唱賽事,比賽過後,盼和讀者分享一些觀察和反思。

 

動機與目標

學習所有事物和音樂一樣,都需要一些動機。有了學習動機自然會長驅直進。相信有不少同學都會因比賽而投放更多時間、資源來爭取成績,因此比賽作為學習音樂的動機是無可厚非的,亦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同意參與比賽的目標是將自己的團隊最好的發揮出來,學習欣賞其他團隊,取長補短。贏不是目標,贏是在追求更美過程中的認同和鼓勵,因此不要止於贏,唯盼止於至善。

 

學好音樂如學做人

「你係一個點嘅人,你做嘅音樂就會係點」這是筆者的一位老師的「老生常談」。很難明白的一句説話,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注重音樂的客觀準則:音準、節奏、咬字、blending、phrasing(下刪幾萬字),上述都是做好音樂極重要的元素。然而,筆者常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則,以身教展示給團員學生看合唱需要極高的合作精神、互相尊重、信任謙遜、待人以寛、待己以嚴的精神等等。筆者相信學好音樂如學做人,音樂要更上一層樓,學做更好的一個人是必然的。

 

另外,筆者希望音樂節在選曲方面更小心。筆者不下幾次在評審口中聽到他們認為指定歌曲不適合該年紀的學生頌唱。還有一些組別的兩首指定曲目的難度和技能要求差距太大,但比賽時只要求唱其中一首,令評審和指揮大惑不解,也令評審的工作更困難。筆者出席的一場比賽,就見證評審兩曲因技術差異太大,為了公平起見頒了五個季軍、三個亞軍和一個冠軍。

 

關於評審,筆者不知道一位評審的制度是何時開始和背後的原因,或許關乎資源問題。國際上大部分的音樂比賽,就連初賽都不會只有一位評審,由於藝術表演沒有完全客觀的評分準則,增加評審人數能增加評審的代表性,做法亦能與國際接軌。

 

 

曹永浩

 

作者簡介

曹永浩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文學碩士。曹氏是一位合唱指揮並私人教授音樂理論和聲樂,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基督徒詩班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合唱團指揮。曾隨林思漢、趙伯承、官美如學習指揮,並參與德國指揮大師羅爾夫•貝克(Rolf Beck)的指揮大師班。曹氏隨胡永正老師習聲樂;余文正博士、譚展輝博士和葉浩堃博士學習音樂理論和編曲。曹氏熱愛合唱音樂,曾參與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合唱團、學士合唱團和Ponte Singer的製作,演唱的大型作品包括韓德爾的《彌賽亞》、巴赫的《尊主頌》和《聖誕神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橄欖山上》、孟德爾遜的《聖保羅神曲》、布拉姆斯的《安魂曲》、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奧夫的《布蘭詩歌》、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和大衞范曉的《非洲聖哉經》。

 

聯繫作者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amocanto

曹永浩

曹永浩是一位活躍的聲樂導師和合唱指揮,曹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合唱團、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港澳信義會信安佈道所詩班音樂總監及指揮,並任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聲樂指導。曹氏指導的合唱團非常廣泛,擅於指導不同年齡的學生歌唱技巧。曹氏所指導合唱團和聲樂學生於本港比賽屢獲殊榮。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