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三種從電音借鋻的作曲/編曲技巧 (二)-Zimo

O 2017/05/06    瀏覽: 6354 次

 

三種從電音借鋻的作曲/編曲技巧 (二)

今次的文章目標是讓其他類型的音樂人認識電音的優點,下次的文章將會討論一些電音製作人如何從其他類型的音樂借鋻。
 

上一集的文章可以在這裏閲讀:http://www.musicvalley.com.hk/2016/11/10/%E4%B8%89%E7%A8%AE%E5%BE%9E%E9%9B%BB%E9%9F%B3%E5%80%9F%E9%8B%BB%E7%9A%84%E4%BD%9C%E6%9B%B2%E7%B7%A8%E6%9B%B2%E6%8A%80%E5%B7%A7-Chord-Progression-%E5%92%8C%E5%BC%A6%E9%80%B2%E7%A8%8B-%E6%AD%8C%E6%9B%B2%E7%B5%90%E6%A7%8B-%E9%9F%B3%E8%89%B2%E8%A8%AD%E8%A8%88-Sound-design.html


 

1. 自給自足

在許多類型的音樂派系裏,一首歌從構思到完成,很多時候都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來製作的。就比如製作團隊會把整首歌拆分成曲、詞、編、監、唱,以至混音、母帶處理等等,讓不同人處理不同部分。

 

這個分工的模式當然也有它的好處,例如可以更客觀地衡量一首歌的質素,但對於電音的製作人來説,大多數除了唱之外都是全部自己做的。有小部分的製作人會把作詞和母帶處理分給其他人做,但普遍來説,電音的製作人都是自給自足,整首歌一手包辦的。甚至有不少的電音製作人會自己做推廣、宣傳、發佈等工作,真的一點也不容易呢!
 

相對於夾band、參加orchestra等等集體的音樂表現方式,電音這種自給自足的工作模式其實可以讓一個人學習和發揮得更多。當然,集體的音樂表演可以促進隊員之間的溝通,有利交流,但自給自足的工作模式其實可以帶你走出自己的框框,到其他領域走一走,也能藉此認清自己音樂上的强弱項。
 

以筆者自己爲例,我本身受過傳統音樂教育,比較擅長鍵盤,所以在我製作的歌曲裏,我在旋律和和弦上的直覺和感觸比較強。製作了一段時間後,我就發覺自己的鼓beat缺乏變化和創新,所以我需要在這方面多加學習。相反,如果我是夾band或者玩orchestra,我就未必會察覺到自己的强弱項,因爲我只會停留在自己擅長的樂器上,缺乏一個動機去逼使我嘗試其他樂器。
 

但對於喜愛宅在家中,又想玩音樂,但又找不夠樂手夾band,就算找到樂手也凑不合時間的人來說,電音/音樂製作,或者是multi-track recording/mixing其實很適合這類人。
 

現今許多唱片公司都希望一個音樂人能夠把整個package做得好,除了歌曲的製作之外,還要繪畫cover art,拍MV等等,如果能夠多元化地做好整個package,其實也能提升自己獲得賞識的機會呢!

 

2 擁抱錯誤和實驗帶來的結果

這是外國一首著名的流行曲,而當中的hook就是製作人The Cataracs不小心把bass部分的旋律放到bell樂器的軌道上,結果就造了一首極紅的流行曲了。

原曲:

 

訪問:https://youtu.be/gNQj9aEqFSg?t=10m38s

 

一個全面的音樂人要接觸和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更加要發掘新的可能性。電音的世界裏就有著許多不同的實驗,嘗試去做出新的音樂和聲音。甚至電音裏其中有一個experimental的派別。其中一個帶起人John Cage運用隨機、或者讓演奏者選擇等不確定的因素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要加入隨機元素,可以藉助電腦的功能,例如在不同effect的參數(parameter)上放置一個隨機選擇的LFO,又或者用家隨機選擇兩個不同的聲音,用vocoder把一個聲音連接到另一個聲音上,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聲音,這些只是電音世界中渺渺一點的例子。
 

那如果是電音以外,可以怎樣在其他類型的音樂探索新的可能性呢?筆者有三個有趣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A 如果是夾band的話,不妨試試交換樂器?

B 如果你用鋼琴作曲的話,不妨試試用結他?

C 如果你是玩cover的話,嘗試把三首或以上的歌混合成一首歌?

(還有其他方法嗎?不妨可以到我的專頁留言呢~)

 

3 游走重複性與變化之間

電音有一個風格叫Ambient ,從字面上已經猜到大體上這是一個很注重氣氛、平淡而安靜的風格。其中一位發起人Brian Eno對ambient的定義是:Ambient適合聽衆專心聆聽或者不下意識地聆聽,而且聼起上來可以當背景音樂,也可以聽到曲中的奧妙之處。

“Ambient music must be able to accommodate many levels of listening attention without enforcing one in particular; it must be as ignorable as it is interesting.” – Brian Eno
 

要做到以上的定義當然不容易,但Ambient其實已經存在於很多地方,最常見是電影的配樂、電視劇的配樂等。

 

可能ambient不是你杯茶,但聽完之後我總覺得ambient的音樂每個音背後都有它的奧妙,而且它能夠用最簡單的聲音和樂器構造出一個景色(soundscape),這個技巧如果能運用到其他類型的音樂,確實能提升作曲方面的技能。

 

如果想聼更多ambient的歌不妨聽一下Brian Eno, Aphex Twin, Olafur Arnalds等大師的傑作~

 


Zimo


作者簡介

Zimo是香港獨立的電子音樂製作人,希望推廣本地的小衆音樂,同時以電子音樂為香港的音樂市場注入新的元素。


http://bit.ly/zimoyoutube

https://www.facebook.com/ZimoOfficial/

https://soundcloud.com/zimoofficial

音樂推廣頻道Bauhinian Vibes: www.bit.ly/BauhinianVibes

Zimo

Zimo是香港電音製作人,曲風包括progressive house, melodic techno和ambient。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