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鋼琴音律
從藝術角度來看,調音是追尋和諧比例的美,等於肉眼能看見色彩的調和,在藝術家未動筆前的準備。
當調音師坐在鋼琴的面前,開始全神貫注地按下第一個琴鍵,觸鍵的剎那,清楚看到鋼琴裡頭的鎚子快速衝向前,敲打著弦線,震動產生的頻率就是其音高(Pitch),耳朵一邊聽著這聲音,一邊指揮著手,扭動聯繫在弦線上的調音釘子,透過改變弦線的張力,使這個音返回屬於它的音高。不斷的敲打,不斷作出校正,為鋼琴上每個音定下適當的音高,直到八十八個鍵都完成,而所有的音其實都是建基於十二平均律調音系統,因為這系統能夠完善地為不同的音之間制定共融的關係。
調律(Temperament)來自拉丁字‘Temperare’,意思是「調解、緩和」;法文中的‘tempere’,是指「適當地混合各組成要素」,將對立的事物製造出適合的混合物。[1] 現時調律方式,最為常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是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稱為半音,高八度的音頻率加倍(即二倍頻率)。八度音的頻率分為十二等分,即是分為十二個等比級數,也就是每個音的頻率為前一個音的2的12次方根。比如A440Hz音高,而A#將會是440乘以2的12次方根,即A#466.16Hz,如此類推。
1939年,某國際會議提出,把中央C上方的A定為440Hz。到了195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了這個標準,將其訂為ISO 16(1975年,此組織重新確認了這項標準)。從此,A440就成為鋼琴、小提琴以及其他樂器的頻率校準標準。
[1] 節錄:《Temperament》Stuart lsacoff
有時候調音師會被稱為‘鋼琴醫生’,為鋼琴作診治,這大概是種浪漫的說法吧,其實調音技師更像汽車維修員,同樣都是將一台複雜的機器保持其良好的運作,分別只是鋼琴的功能是表達音樂,而音樂是一種藝術,不是單憑正常的運作就可以符合彈奏者對音樂的渴求,還需要音色的考慮和音調的準確性,甚至將鋼琴的聲音,賦予一種表演力,使鋼琴家更能發揮他心目中的所想所求。就是因為藝術的原故,調音師看似有點得天獨厚,但要將一台大型的機械與音樂掛鉤,其實需要相當多的準備,所以若果一位調音師不是從藝術角度出發,根治問題的根源,為演奏家作最後的準備,最終鋼琴可能只成為一台敲打弦線的東西,而非一台使聽眾專心聆聽的音樂傳遞媒介。
聲音有時候很抽象,什麼是好聽、不好聽?似乎很個人,但從數據的分析,聲音有著不同頻率,而某些震動的頻率,透過不同的媒介,甚至會把我們的內心震撼,扣人心弦這奇妙的效果,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禮讚。原來‘音樂的調和’是在找尋大自然之間聲音的均衡,曾經有人發現:「無論人們盡最大的努力,希望依照人類所承認的一定方式,迫使聲音進入可控制、可信賴的系統中,但自然的比例仍舊依循自己的規則。」[2]
在理論層面上,我們已經可以找到很多資料和數據,甚至有儀器能夠幫助我們測量音的準確性,但在實踐上還需要不斷吸收經驗,因為每台鋼琴在不同環境之下,有著千變萬化的因素影響著鋼琴聲音的準確性、音質、音量等,要視乎個別情況去處理。最後,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這番忠告作結:“Where the spirit does not work with the hand there is no art."
若果大家對鋼琴調音有興趣,以下這三本書都值得推薦:
- <Piano Servicing, Tuning and Rebuilding> – Arthur A. Reblitz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而且內容豐富,涵蓋內容甚廣。
2) <鋼琴調律原理與應用> - 陳重生
內容涉及調音歷史之演變,各種調律方法的分析,也是很實用的工具書
3) <Temperament> - Stuart lsacoff
內容比較學術,從多方面分析平均律,作者透過不同的藝術範疇,讓讀者明白音律的美妙之處。
鍾振耀
作者簡介
專業鋼琴調音師,香港國際音樂學校作曲系,英國聖三一學院音樂演奏文憑(ATCL),並取得優異成績,多年鋼琴工作經驗,出身於香港柏斯琴行,接受全面的專業調音技術訓練之外,還跟隨YAMAHA認可文憑資深技師學藝,接受培訓。曾於澳洲工作,為錄音室、學校、教會、音樂教育中心和當地居民的家用鋼琴提供鋼琴服務,志力投入鋼琴調音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