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爲什麽你必須要聼電子音樂的三大原因
1 它是世界的大趨勢
打從2010年開始,電子音樂的市場已經蔓延到流行音樂的世界裏。先説外國,這個趨勢的帶頭者包括許多流行音樂(pop)的歌手和製作人,例如Lady Gaga在2010年左右的歌都充滿電子、舞曲等的元素,Rihanna, Kesha,以及製作人David Guetta和Avicii等等都有不少成名作以電子音樂作為基礎。到了現在,甚至有本身是搖滾的藝人轉攻電音市場,例如Linkin Park最近新歌Heavy走輕電子風格(然後被罵),Coldplay早在2014年也推出了與Avicii合作的電音風格歌曲Sky Full of Stars,可見不少外國的藝人都在轉攻電音市場。
不只外國的流行音樂轉攻電音市場,其實連香港也有不少流行歌手在嘗試做電音風格的歌曲呢。雖然不是每一首都能做到外國的水平,但也能發掘到不少很好的作品。(以下的作品請自行判斷好壞)
例如,譚詠麟和陳奕迅合作的《明天何其多》,這首歌在電音的曲風可分類成EDM:
又例如,JW 王灝兒 - Stupid BOII,這首歌在電音的曲風可分類成Trap:
作爲電音製作人,不要以爲我為這個現象感到興奮。相反,我討厭音樂市場單一化,因爲這樣埋沒了許多新音樂、新曲風、新意念出現的可能性。但事實擺在眼前,不得不承認。
黎明 Leon Lai - 遲D見 Official MV [See You Later]:
當然還有小弟的作品,在電音的曲風可分類成Chill或者Drumstep:
2 它是成爲獨立音樂人的藍本
不是每個人都有專業的studio和器材進行錄音,但幾乎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台電腦。現今的音樂軟件的專業程度分分鐘媲美專業studio的質素,而電音更能“提升”歌曲在mixing上的質素。
因爲電音運用許多電腦聲的緣故,這避免了傳統樂器錄音時會出現的雜音,以及mic placement不當而產生的問題,例如flanging。這無疑是減少了許多導致歌聼起上來不專業的因素。這可以讓音樂人在製作歌曲上更獨立,不用過分依靠其他人。例如歌手若果學會自己錄音和編曲,就能獨立地上載、推出自己的歌曲。反之,若一個歌手只懂得唱,就需要依靠一個製作團隊,而在今時今日的香港,裝備多項技能才是正確的生存之道。
電音製作上,它本質上已經“强迫”製作人學懂如何由頭到尾完成一首歌,包括作曲、編曲、混音、甚至母帶處理和推廣。而這些步驟其實在其他音樂類型裏都需要的,只是比較少人會像電音製作人這樣“一脚踢”全部自己做,所以如果在其他類型的音樂都做到一脚踢的話,其實你已經走在別人前面了。
3 它能帶你探索更多可能性
電音很重要的一環是sound design,意思即是要設計樂器的聲音。對,跟傳統的音樂類型最不同的,莫過於要自己製造不同音色,而不是使用一種已存在的音色(例如鋼琴,結他,等等)因此,電子音樂人會嘗試運用每一種聲音做自己的樂器,例如碎紙聲,噪音,碎玻璃聲等是chillstep音樂裏常用的音色,去營造一種虛無縹緲的氣氛。
如果說,敲撥鋼琴弦、收音機噪音等是古典音樂探索新聲音的方法,那麽電音的sampling, synthesizer等便是現代音樂探索新聲音的方法。
廣東歌的傳統編曲這麽多年一直圍繞鋼琴、弦樂、鼓等expect得到的樂器,是否需要一些新的聲音來切合新的主題呢?例如近年麥俊龍的作品也有融入一些瑣碎的電子聲音,為整體的氣氛增添了不少色彩.又例如最近電音組合巴曲Barcode的廣東話輕電子歌曲“牢中花”巧妙地把電子聲和廣東話混合, 也是值得大家留意的作品,贏得不少好評呢。
Zimo
作者簡介

Zimo是香港的電音製作人,除了推出自己的歌曲以外,也希望推廣本地其他的電音製作人。
Youtube: http://bit.ly/zimoyoutube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zimoofficial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Zimo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