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Hz才是真正的Baroque A音嗎?
現代樂器上,我們通常會將中音C上的A音調為440 Hz﹝當然世界各地的音樂圏子也有不同的喜好,例如441 Hz、442 Hz、443 Hz、444 Hz等﹞。Hz全寫為Hertz,是物理學上一個計算頻率的單位。其命名取自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意思是指每秒的週期運動次數。聲音是通過空氣裡粒子的震盪來傳播。以440 Hz為例,是指空氣裡的粒子每秒震盪440次。這個A = 440 Hz的所謂標準音高,只是到1955年和1975年才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ISO﹞正式確認。但早於1834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布勒(Johann Heinrich Scheibler)在一場物理家的會議裡 - 史特加會議﹝The Stuttgart Conference﹞已經建議以A = 440 Hz做為標準。其後一直在不同地方的樂團和鋼琴製造商都使用接近A = 440 Hz的音高。在1939年倫敦的一場國際音樂會議上,大多數參與者都贊成使用A = 440 Hz作為標準。在 195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A = 440 Hz為國際標準音高,並在1975年再次確立。
現代樂器我們就可以使用A = 440 Hz的「國際標準」,但巴洛克年代,音樂家是用甚麼音高呢?我們可以從不同年代的音叉﹝於1711年發明﹞、教堂的管風琴和各種木管樂器裡找到答案。在巴洛克年代﹝甚至到古典時期﹞,其實是沒有所謂的標準音高。在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甚至教堂與民居之間,大家使用的音高也可以很不一樣。在17世紀的威尼斯可以高得A = 465 Hz,也可以低得像18世紀法國裡的A = 392 Hz。總括而言在巴洛克年代,德國北部的音高比德國南部高;意大利的羅馬比較低,但威尼斯比較高;法國裡多數是比較低,但也會因應不同的曲種而改變。作曲家方面,Bach在Köthen宮廷使用的是A = 466 Hz,但其後在Leipzig時是A = 421 Hz。Handel在1751年演奏Messiah時用的音叉是A = 422.5 Hz。以上述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音高根本上是沒有標準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們演奏巴洛克音樂時會選用A = 415 Hz? 原因一定會令你感到驚訝…… 就是「方便」!因為如果A = 440 Hz的話, G#大約是415.3 Hz。在可以移調的Harpsichord上﹝見附加的Video Link﹞,就可以方便想使用440 Hz和415 Hz的人共用同一部Harpsichord而不需要調音師大整頓。弦樂手方面,也可以方便一些有絕對音準﹝Absolute Pitch ﹞能力的樂手去習慣音準。而吹管方面,要大幅度改變音準是不可能的。如果同一場音樂會裡,你需要演奏一首A = 440 Hz和另一首A = 415 Hz樂曲,你就需要帶兩支不同的樂器了。其實作為現代的巴洛克樂手,你也沒有太大權利去選擇。以我作為弦樂手為例,弦廠商製造弦線時已經將最適合演奏的音高預設為 A = 415 Hz。如果你需要選購適合 A = 392 Hz/ A = 466 Hz的弦線,你必需要特別預訂。但你可能也會問,既然當時也沒有標準音高,為何不選用A = 440 Hz就更方便?筆者認為A = 415 Hz可以令樂器的音色更圓潤,在合奏上也會更和諧。大家可以在Video Link裡,聽聽幾首使用不同音高的演繹,看看你又會喜歡那個音高?在音高的問題上,筆者也有遇過一些「絕對音準自大狂」。某次,筆者向彈鋼琴的友人推介Benda的E Minor Flute Concerto。友人說因為A = 415 Hz的關係,E Minor變了E Flat Minor令他很難受。筆者問友人他之前有沒有聽過這首樂曲,友人回答沒有。既然你沒有聽過,你為何不將它當成一首E Flat Minor的新歌去欣賞?不停對一首你沒有聽過的歌去說「低了…低了…」,其實你只是想強調你有絕對音準能力而已。這些「絕對音準自大狂」在音樂圈子也有不少呢……而且諷刺地,外國也有不少古樂演奏者是有絕對音準能力,但他們也可以靈活地演奏各種音高和音律﹝Temperament﹞……其實在筆者的角度,音樂的演繹應該高於一切。不論你使用巴洛克樂器或現代樂器;甚麼音律;甚麼音高,你有沒有用心理解和演奏音樂,聽眾是會感受的。最後,送上兩個我也很喜歡的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版本,不論演奏者用是巴洛克樂器或現代樂器,其音樂也可以是很美的。
可以移調的Harpsichord
Mozart -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C.P.E. Bach - Cello Concerto No. 3 in A major, Wq. 172和
D. Scarlatti - Keyboard Sonata in E major, Kk. 380在不同音高上的演繹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Viktoria Mullova – A = 430 Hz的演繹
林添偉
作者簡介
林添偉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在學期間,林氏亦有學習演奏多種巴洛克樂器,包括巴洛克中提琴、古提琴和柔音提琴。畢業後林氏與友人成立了「香港早期音樂協會」,以推廣使用仿古樂器演奏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早期古典時期音樂。各位可以在Facebook搜尋「Early Music Society of Hong Kong」,或到www.ems.org.hk就可以留意到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最早動態。
香港早期音樂協會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arlymusicsocietyofhongkong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的樂器導師,不經中介直接與導師聯繫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