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投稿】彈琴的所謂音樂感:一、彈細聲 -- Stephen Hung

O 2019/04/06    瀏覽: 7855 次



彈琴的所謂音樂感:一、彈細聲


筆者從事鋼琴教學5年,自覺是時候有系統地檢視一下自己對彈琴的理念,並籍此測量學生的進度。首先要檢視的是何謂「音樂感」、怎樣彈才能表達音樂感,之後有機會再探討如何彈得快。

 

音樂感就是要令人聽音樂時覺得有意思。這個意思,可以是情感的傳遞,亦可以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美,但重點是要能夠把它表現出來,而表現得稱心與否則視乎鋼琴家對聲音變化的掌握及控制。所有的藝術都建基於變化,正如人的表情依賴面部肌肉的各種收縮;變化愈多,所能表達的範圍便愈大。

 

由於鋼琴以敲擊發聲,所以大部分的變化都集中於琴槌敲打琴弦的一刻,也就是大細聲(dynamics)的變化(音色是大細聲的副產品)。以敲擊發聲,過份用力的話很容易會做出噪吵的聲音,所以要令鋼琴聲動聽首先要學懂怎樣彈得細聲,令它能夠似歌唱一樣。

 

彈細聲的原理

教小朋友的時候,通常為了讓他們容易明白,會把「細力彈」與「細聲」當是等同的概念。但若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琴槌撃弦的過程:

 

它接觸到琴弦之前的一刻其實是會跟琴鍵脫離;琴槌運行的最後一段路程,是靠之前運行速度所剩餘的慣性所推進,所以如果琴鍵按得太慢,琴槌便不會飛離琴鍵,亦不會觸到琴弦。

 

正如我們向上拋皮球時,如果手臂動得太慢皮球便不會向上飛(這是因為地心吸力的原故)。彈細聲的難處,就是當我們「細力彈」的時候,很容易會把琴鍵按得太慢,令琴槌觸碰不到琴弦,發不到聲。這裏所涉及的問題,雖然有一部份是關於力度的控制,但筆者認為中階至高階的學生其實大多數已經對「力度」有足夠的控制;主要的問題出處其實在於能不能將按鍵力度的變化,無誤地轉成按鍵速度的變化,而關鍵是手的各個關節的鬆緊狀況。當我們傳遞給手的指令是「細力彈」,手的關節通常會隨著力度變得細而放鬆下來,但這就是致命傷,因為關節太鬆的話,按琴鍵時手的關節會因為受力而變形;在變形的過程中,手指尖只會停留在琴鍵,實質上是不會按下去,令到按鍵速度比我們預計的慢得多,於是琴槌便有很大機會觸碰不到琴弦。

 

但若我們「比之前大力少少彈」的方法去糾正這問題,卻入會因為關節變緊再加上力度加大,按鍵速度會比之前快得太多,始終就是彈不到所想像的音量。

 

所以要彈細聲,首先要能夠留意手指及手腕每個關節的鬆緊,亦即是要留意所有關節從手指觸鍵到它停止移動的整個過程的變化。然後要決定用手的哪個部位發力而把不須要活動的關節鎖死;如果是從手指發力,就把手指尖及第二節鎖實:

 

如果是從手臂發力,則要把手腕及要彈的手指的全部關節都鎖上。

 

不過真正彈樂曲時,未必可以對所有手指的每個動作都這麼留神,於是我們應該要有策略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最容易被察覺到沒有發聲的音(例如是旋律)又或是因為本身技術問題而容易不發聲的音(例如當2、3手指要跨過拇指彈的時候)。

彈快速的樂段時,雖然不能好整以暇的控制按鍵速度,但仍然不可把手指放軟或細力彈。在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用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要把琴鍵按到最底。在琴鍵下降到只剩大約5mm的時候,琴槌便會脫離琴鍵的接觸,進入「飛行模式」。如果我們在琴槌脫離琴鍵之前就已經把手指收回,琴鍵便會因為種種的阻力而自動減速,變相減慢琴槌離開琴鍵時的速度;當然,這方法只適用於按鍵速度快的情況,如果按鍵太慢,琴鍵只消些微的阻力便已經會把琴槌的速度減至觸不及琴弦的地步。


註:有關鋼琴撃弦系統的運作,可參考許紹文專業鋼琴調音師的Facebook及YouTube專頁。


Stephen Hung
 

聯繫作者:

樂人頻道:Stephen Hung

 

作者簡介

 

鋼琴家熊韋皓擅長彈奏巴哈的作品,曾多次於香港、倫敦、以及德國的城鎮演出,亦曾與香港室樂團及香港醫學會管弦樂團合作演奏巴哈的鋼琴協奏曲。彈琴以外,熊氏亦涉足學術上的研究,例如他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就讀時所寫的碩士論文就取題於編曲的技巧,畢業至今已陸續將四首原為管風琴寫的前奏與賦格曲改編予鋼琴獨奏之用。於寫作方面,熊氏則分別為皇家音樂學院、皇家音樂學院香港校友會、青少年音樂家系列及卓然音樂著有大量的曲目介紹,並有為香港網頁 Gooclass 寫專欄。熊氏於鋼琴上師隨 Daniel-Ben Pienaar、Colin Stone、許寧、黃穎瀛及羅培嘉,並曾學習管風琴、古鍵琴及小提琴。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音樂導師,無需中介即時與導師聯絡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