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人專欄:眾樂樂】指揮棒下(七)教指揮-曹永浩
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有興趣成為指揮,他們大多是教會詩班和中小學合唱團指揮,他們都樂於報讀坊間不同的指揮課程,而大部分課程都集中處理指揮姿勢、各類拍子的擊拍模式、排練技巧和樂譜分析等課題。筆者認為上述的課題皆是每位學習指揮的人需要認真面對的課題!然而,筆者認為訓練一名指揮須從下列五個角度出發,再配合上述的訓練內容,才會令指揮的根基打得穩固。
(一)指揮是想像
訓練指揮的首要任務是讓他們聆聽大量的不同類型的樂曲並讓他們就樂曲隨意發揮想像力,過程重要的不是其想像是否合理,而是盡力激發他們的對音樂的想像,從而豐富他們形容音樂的詞彙。
(二)指揮是寬大的「獨裁者」
指揮必須是一位有強烈主見的音樂家。在排練過程,他必須毫無保留地向樂師展示他的「理想國」,這會贏得樂師的尊重!然而,隨著排練時間流逝,指揮需要學習小心翼翼地妥協,接受樂師的限制。至於何時開始妥協,這就是箇中的趣味了。
(三)指揮的工作伙伴是人
有不少朋友皆問及甚麼指揮動作才是對的?筆者認為這問題有需要修正,我們應該問對於這團樂師來説甚麼動作才有效?如果在訓練指揮的階段灌輸這個概念,筆者相信能為指揮們的一些兩難提供出路。
(四)先耳朵、後動作
學習指揮必須先訓練耳朵,再訓練指揮動作。試想想當指揮有了最這準確擊拍動作而沒有敏銳的聽力,恐怕拍子機比他還勝任。
(五)指揮提供資訊,也提供藝術選擇(artistic choice)
指揮的確是一種藝術!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主觀的。訓練指揮需要兩條雙線進行。指揮經常在這張力中掙扎,這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功夫!
曹永浩@Studiamo Canto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amoc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