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人專欄:眾樂樂】指揮棒下(十)合唱指揮還是管弦指揮?-曹永浩
來到最後一篇指揮專欄,感謝樂人谷給予發表文章的機會,讓樂迷們能透過一個集古典與流行的資訊平台獲取多元化的演出資訊和知識,亦提供宣傳平台予同業。
話說回來,不知從那時開始,指揮的分成合唱(choral)和管弦(orchestral)兩大陣營。音樂界有一種説法認為管弦樂指揮比合唱指揮優秀,每當有一些大型的管弦合唱作品上演時傾向是由管弦樂團的指揮家來擔綱可見一斑。指揮有沒有管弦與合唱之分?管弦指揮是否在合唱指揮之上?我嘗試從三個角度闡之。
(一)樂師看指揮的習慣大不同
我們必須認識清楚樂師與合唱團員看指揮的習慣是有非常大的分別。聲樂作品的傳統演出習慣是不看譜的(聖樂和當代作品除外),因此大部分合唱指揮要求團員背譜演出,然而樂師演出時都是有不用背譜的,這一點令我們在看指揮的課題上產生分歧。合唱團由於背譜演出的關係,他們很自然每一刻都會看著指揮;對於樂師是另一個世界,他們是按需要看指揮的,有時只看首席樂師的弓,樂師需要第一拍 (down beat)。筆者經常被問到指揮樂隊時會否感到沒有人理會,我想這也是合唱背景指揮的一大挑戰。我們需要從樂師的角度來理解看指揮的習慣,這尤其重要。
(二)起聲 (onset) 時間大不同
在樂隊中,指揮需要顧及的樂器普遍比合唱指揮多,而每種樂器的起聲時間都不盡相同,銅管比較人聲需要更長時間起聲,指揮絕對需要留意這一點來決定擊拍的反彈點是「on the beat」還是「before beat」,通常迴聲較大的聲場地指揮會選用「before beat」,然而這大大考驗樂師們的默契 (ensembleship)。
(三)音樂元素大不同
樂隊演奏的樂種比人聲更為寬廣,但這不代表人聲不重要。里察•史特勞斯説過「人聲是最美麗的樂器,也是最難拿捏很好的樂器」。器樂作品在速度上和節奏上較聲樂作品極端,音樂史上公認巴赫(或譯作巴哈)是其中一個把人聲推至極限的作曲家,因他想像人聲為器樂來創作。在作品音樂元素的規範下,合唱指揮和管弦指揮其實是站在光譜上的兩端,然而管弦指揮確實有較多機會接觸如歌的 (cantabile)樂章,令管弦指揮能更全面地學習不同的樂種。
總的來説,筆者認為管弦指揮並不是高過合唱指揮,但是合唱指揮必須留心並加深認識樂器的發聲和特性,這不單能大大提升排練的效率,盼望對除去「合唱指揮」的標籤有一點幫助。
曹永浩@Studiamo Canto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amoc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