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有樂有理】 應用樂理《作曲編曲小秘笈》第一式:上密、下疏、中不空。-徐弦
好多人唔明白點解學8級樂理(嚴格來說一開始是由6級樂理開始)一學就先要學SATB四部和聲寫法,因為現代作曲編曲都不會再用這種織體寫歌(少部份合唱作品除外),以筆者本人的理解,基本上所有很重要的作曲編曲基礎概念,其實全都蘊含在這結構最簡單的SATB四部和聲當中,SATB就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能通達SATB,就算作曲編曲要寫到成隊管弦樂團十幾廿個樂器聲部都不再有甚麼大問題。
例如很多樂理書或老師都會教"S-A"及“A-T"之間的音距不能超過八度(8ve), 而“T-B"之間就可以,但無幾多會解釋到當中的原由。想當年筆者學習時都唔明點解,唯有就死記左去,當係一個做題目的守則。直到後來筆者修作曲時,要寫自己的畢業作品(一部由管弦樂及合唱組成的清唱劇Cantata),為此便找了幾套有關管弦樂配器的參考書、幾套自已喜歡的交響曲及神劇的總譜來研習,經過研習和歸納後才明白起初6級樂理學SATB寫法的其中一些原則,其實就正是那些配器法書中所教講的:「上密、下疏、中不空。」的觀念。
「上密、下疏、中不空。」是因為這樣配置樂器的方法在一般正常狀況下會產生到最有效率和平衡的聲響(要做另類特別聲效除外)。
上密、下疏:高聲區的聲部不妨寫得密集一點都會可以;但低聲區聲部太密集便會令聲響混濁,故此通常最低的兩個音會保持最少五度音程距離,甚至超過八度都可以-這不就即是T-B”之間可以超過八度嗎?
中不空:不論那樂曲的最高音跟最低音的音域相距至4、5個八度這麼闊,在眾多配器聲部間的音程間距最多都不能超過一個八度,因為如空置了某些八度音域的音會做成聲響不平衡-這不就正乎合S-A"及“A-T"之間的音距不能超過八度(8ve)的原則嗎?
此外,西洋正統音樂中一種很著名的室樂組合便是”弦樂四重奏”;而有聽開管弦樂或是有玩過弦樂團的讀者都會知,弦樂四種奏和樂團弦樂的配置皆是分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組聲部(不計低音提琴),是因為一般音樂的基本結構是由”旋律”、”低音”和”伴奏和弦/和音”三樣結合所組成,只要有四部(S負責旋律;A&T負責伴奏和弦/和音;B負責低音)便具備產生良好聲響平衡效果音樂的基本條件。
以下是一個筆者以SATB寫法編寫的四小節簡單弦樂伴奏示範:
(建議用耳筒收聽會更清楚)
以下是一般人常用的Keyboard 寫法(每個伴奏和弦用四粒音)
聽到了兩者寫法的差別嗎?
或者有上細心點的讀者會指出,那個伴奏的Top Line都不一樣,又怎樣比較啊?
好的,那就用同樣的top Line,用Keyboard 寫法(每個伴奏和弦用四粒音)來試試看吧!
同樣的top Line,同樣每個伴奏和弦用四粒音的條件下,在聲響效果上Keyboard寫法還是SATB寫法比較好呢?
可能你好容易已聽得出有些分別,但又說不出Keyboard寫法到底 是力度不足或是不知缺少了甚麼的感覺似的。其實主要原因是Keyboard寫法的低音至中音區足足空置了超過兩個八度,只聽到高音和低音而沒有了中音,故此便會有好像是不夠力度或是不夠飽滿的感覺,總之就是缺少了些甚麼東西似的。
可能有讀者會說:如果我堅持用Keyboard寫法,但也想做到合乎「上密、下疏、中不空。」的效果可以嗎?(因為真係好唔想學SATB寫法,覺得好煩。)[筆者趕客:覺得煩就唔好去花N個鐘頭精神時間去作曲編曲啦~煩,係有心作曲就學寫好一點啦!係咪先?]
用Keyboard寫法,又合乎「上密、下疏、中不空。」效果的寫法。
這個似了吧?但你數下每個伴奏和弦要用幾多粒音才可做到這效果?
係要用到5至6粒音才可以做到同樣效果。用電腦軟件混音這個當然影響不大,但如若是用真弦樂來錄音,就需額外多請兩組樂師才可以,弦樂樂師錄音人工的成本就高了50%,對於做製作或樂團演出的負責人,控制成本是一個很重要考慮的因素,相信人人都能明白。
此外,若用耳筒仔細聽下,便會發現SATB寫法的各聲部的層次感會比起Keyboard寫法更為分明。(當然有讀者可能會提出只有四部會有"音量"不足的問題,而事實上在配器法上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法可以去增加音量,而且更可以按個別聲部來增加都可以的,但這就更超出了8級樂理及本篇主題的範圍了。)再者,以最少音最精簡的結構去做到同樣的效果,那就是編曲配器手法中的最高境界。
既是如此,現在明白了為何8級樂理一學就先要學SATB四部和聲寫法,想學好作曲編曲也都要學好SATB的寫法了吧?最精煉的作曲編曲概念其實都已蘊含在SATB四部寫法當中,精通SATB,會使作曲家在編曲配器上更事半功倍,故此這是每個想成為出色作曲家的人都必定修練的一套功夫。
「上密、下疏、中不空。」在夾BAND的應用:
一般Band隊常見都會有以下成員:歌手、solo 樂器、節奏結他、低音結他、主音結他、Keyboard和鼓(沒有固定音高)。
由於「上密、下疏、中不空。」的關係,低音至中音域已分別有低音結他(低音區)、節奏結他(中低音至中音區)和歌手(中音至中高音區)所負責,已滿足了「下疏、中不空」的要求,故此主音結他、Keyboard和solo 樂器就無必要再堆在中低至中音區彈奏。因為「上密」,故可以放膽多去彈奏中高音至極高音區(因見太多正統鋼琴底琴手在Band中擔任Keyboard手時,右手都只是一直在中音區彈奏而沒有因應聲效及聲響平衡而提高一至兩個八度去高音至極高音區彈奏)。其實把樂曲整體的音域拉闊就是其中一個最簡單直接便能產生更寛廣有力聲效的方法(原理就留待此專欄日後有機會再分解)。各位夾Band的讀者不妨在下次練Band時就試試吧!
徐弦
歡迎各位讀者加入 徐弦樂理及和聲學班專頁 ,讚好並點選「優先看」便可收看筆者每月的Live「直播學樂理」節目。
請按這裡->徐弦樂理及和聲學班專頁
亦可在此頁下的作者簡介中按「所有文章」鍵,便可收看筆者在樂人谷所有過去的樂理專欄文章。
想搵樂器導師學樂器?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樂器導師,無需中介即時與導師聯絡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