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樂理《作曲編曲小秘笈》第六式:軟硬配器法
不少玩音樂的人當進入作曲的領域時便無可避免要面對編曲配器的難題,因為歷史上的著名的作曲家不論是莫扎特、具多芬、馬勒、華格納等都不似現在的一些所謂作曲人只是創作了旋律,而另把編曲配器的工作外判給其他人替其完成作品,真正的作曲家是會把旋律及編曲配器皆自己親手完成的。
初入門作曲面對最大的難題往往便是發現除了自己本身的樂器外,大部分其他樂器的特式、性能或音色都不太熟悉,再加上缺乏對樂理和聲及樂曲結構編排的觀念,想做到理想的編曲效果便難以入手,只能浪費大量時間在隨機碰運氣撞出較好的聲效來。如果做一般流行或搖滾編曲可能真的用一至兩支木/電結他、一支低音結他、一個鋼琴或鍵盤及一個套鼓便足以做到,但若想把作品氣氛做得氣勢磅礡,或是有聽開外國音樂的朋友都會發現很多作品中都會加入大量管弦樂配器在編曲當中。故此,若想提升技巧做好編曲,就算不是學習古典音樂的音樂人,去多聽管弦樂、閱讀總譜及研習管弦樂配器法都變成有所需要了。
而學習管弦樂配器其一最重要的基礎觀念便是樂器的音色有「軟」和「硬」之分。軟音音色比較色柔和舒適、易於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融合一起;硬體音色則比較實淨和有個性、因其音色穿透力強不易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融合一起。故此我們會把「軟」和「硬」音色的樂器分類如下:
「軟」音色-- 法國號、低音號、長笛、單簧管
「硬」音色--小號、長號、雙簧管、巴松管
為甚麼沒有弦樂器的啊?因為弦樂器的音色可因應運弓方式不同而使音色偏軟或偏硬,故此筆者會傾向把弦樂器定為中性或是百搭。但亦因著弦樂器是相對易與其他樂器音色融合,有些管弦樂法書藉的作者也會把它們歸類為「軟」音色,真是見仁見智了。正因如此,再加上弦樂器能持續不斷拉奏,不用如管樂器般留空呼吸,弦樂便大受作曲家喜愛大量運用於樂曲中。
既然弦樂器在演奏上有這麼大彈性又有優秀的音色,我們就單單使用弦樂器便夠了嗎?斷乎不是,若是的話,那麼音樂家又何需把大型作品的標準定為「管弦樂團」?只定為「弦樂團」不就夠了嗎?那麼銅管及木管樂器在樂團中就是多餘的嗎?到底它們在樂團中又有何獨特的角色和作用呢?這個會在日後的專欄再講解。
有了「軟」「硬」音色這個觀念,對你理解或易一點取捨選擇不同樂器用於編曲上有幫助嗎?事實上,同樣的概念是可以應用在其他樂器種類、唱歌/合唱或是電子音樂之中。總之,最緊要就是要多聽不同樂器的樂曲,熟習不同樂器的音色,使你在作曲時腦內已大概想像到那種樂器的音色效果,那便事半功倍。
以下是 一首著名寫給初學音樂的年輕人去認識管弦樂的作品 布列頓《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Britten: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未聽過的讀者不妨聽聽或去看看認識一下那些你不太熟悉的銅管及木管樂器音色吧!
想睇更多樂理教學短片或查詢課程?請往徐弦樂理及和聲學班專頁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的樂器導師,不經中介直接與導師聯繫及查詢。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的樂器導師,不經中介直接與導師聯繫及查詢。
徐弦
歡迎各位讀者加入 徐弦樂理及和聲學班專頁 ,讚好並點選「優先看」便可收看筆者每月的Live「直播學樂理」節目。
請按這裡->徐弦樂理及和聲學班專頁
亦可在此頁下的作者簡介中按「所有文章」鍵,便可收看筆者在樂人谷所有過去的樂理專欄文章。
樂人頻道:徐弦
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
請用本頁上方之「樂人搜尋」列或是進入「樂人頻道」頁面,尋找各區樂器導師,無需中介即時與導師聯絡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