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專欄:合・唱歌】我太choir聲?(上)-黃卓兒

O 2016/08/05    瀏覽: 14854 次

 

【樂人專欄:合・唱歌】我太choir聲?(上)-黃卓兒

 

老師:

呢個假期你點呀?

Cheri:

我好好呀,同學校choir出tour兩個禮拜,好開心,D觀眾反應又好,前日先番之麻。

老師:

原來係咁⋯⋯Cheri牙,有樣野唔知點講你聽。

Cheri:

下,咩事呀??

老師:

Er⋯⋯我覺得⋯⋯你今日上堂把聲⋯⋯太choir聲喇。

 

 

以上小故事由筆者回港前留美進修時的親身經歷改編,不同的是「老師」其實不是聲樂老師,他有過Juilliard及Yale的教席,曾與Kathleen Battle、Harolyn Blackwel、Denyce Graves等歌者合作,最擅長德國藝術歌曲。博士那一天聽我唱完了一次舒伯特的Ganymed之後對我說:”this is pretty, but…you sound very choral today.” 究竟為什麼博士這樣評論筆者的聲音?聲音有choral與否之分?獨唱歌者(soloist)適合作合唱團一員嗎?而choir聲又究竟是怎麼樣的聲音?希望這一次能分享本人對獨唱和合唱聲音的小小意見。(注意:以下只是筆者個人見解,這個題目亦受音樂類型及個人偏好影響,恕筆者這一次並不會引用學術文章或資料,反而靠個人合唱經驗及在美所受的訓練而作討論。)

要討論獨唱和合唱是否展示出不同的聲音質地或技巧,筆者先要定義幾種不同聲音音色或著重技巧的合唱音樂類型:歌劇中的合唱部分更應該稱為chorus,音樂由其他歌劇演員一同唱出,大家一起演群眾,營造大場面或熱鬧的效果。和聲安排亦傾向unison或簡單四部,作曲手法並不會特別feature某聲部,這樣的合唱段落重歌者演技及人群熱鬧感多於合唱中其他特質。


例子: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請由1:57"開始收聽)



福音合唱音樂的內容當然與宗教關係密切,氣氛不是喜樂就是靈歌一類的「困境中的呼喊」,就算在教堂內演唱,也通常運用擴音器及米高風。歌者喜歡以集體動作及舞蹈表達情感,唱腔多是當代音樂的流行唱腔。這類合唱常設有領歌者,和聲寫作多是平行三度或常用和弦為主。

例子:Soweto Gospel Choir的”Oh Happy Day”(請由0:53"開始收聽)

 

牽涉管絃樂團的合唱音樂大部份是浪漫時期或以後的大型交響樂作品,人聲合唱部分有時候可算是整個樂團中的其中一個「樂器」。這些音樂普遍需要五十人以上的合唱人員才能匹配樂團的聲量,所以有時候各團員的共鳴及聲量反而更重要。和聲寫作的人聲部分多有樂器的doubling幫助,聲部四部至十部甚至雙合唱團(double choir)也有,演出時的獨唱者多不是合唱團成員,而每個合唱者對整體音效的影響不會太大。值得一提,現在有些管弦樂團甚至設有其合唱團,稱為symphonic choir或某orchestra的chorus。

例子:馬勒的第二交響曲的最後樂章(請由4:54"開始收聽)

宗教合唱音樂巴哈寫下不少,每個主日他需要至少完成一套合唱作品供教會使用,其他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分別有莫札特的《安魂曲》和韓德爾的《彌賽亞》等。當然每個音樂時期都有出產較大型的宗教作品,但筆者想說的是這一類作於巴洛克至古典時期、主要以經文為詞的宗教音樂。這類音樂常用上比上一類較少的合唱人員,一般大概三十至五十人左右。聲部同樣由四至雙合唱團不等,但因著音樂時期相關的音樂風格關係,合唱團員須具備聲音上的靈活性(agility)和清晰地唱出一字多音(melisma)的技巧,演繹時亦非常重視音樂中的articulation(即連音、頓音等唱法),可以說整齊的articulation和咬字(diction)是這類合唱音樂的靈魂。

例子:巴哈的《聖馬太受難曲》
(請由4:04"開始收聽)

 

當代教會合唱音樂適合大部分教會詩班或社區合唱團這些非專業的合唱團,雖然筆者暫且為這類音樂定名為「教會」音樂,但其實非宗教性歌詞的單曲亦包括在內。這一類聲部由兩至四部最常見,偶然會出現六至八部的時候,但大部分時間和聲安排較容易掌握,各聲部不須唱極端音域。音樂以旋律吸引易聽為主,鋼琴的角色是伴奏,人聲則差不多只用連音(legato)技巧。因為此類合唱音樂多以歌者本身的語言演唱,除了和聲的平衡外,咬字及聲音的傳情能力就比較重要。

例子:《福音遍傳》曲:Tom Fettke and Lew T. King 粵詞: 劉永生(請由7:09"開始收聽)



 

最後一類範圍更闊,就是所有比較專業的無伴奏室樂合唱團(chamber choir/ acapella choir)所用之音樂。用上室樂這一字,一來是因為合唱團人數一般在三十至四十人左右,二來是這類音樂非常著重各聲部的平衡、配合、一致或互動,有時候甚至不需要指揮,像弦樂四重奏一樣。和聲安排由四至十部不等,各聲部獨立性高,編曲經常feature每一個聲部,而每部由三至十人組成,所以音樂上要求團員高度獨立及擁有靈敏的聆聽能力,同一聲部所唱出的音色要求絕對的一致,就像同一個人唱歌一樣。此樂種又常以艱深的和聲寫法見稱,所以合唱團清晰的音色最能幫助演繹出這類樂種的和聲:女高音聽起來比較飄逸,男高音亦多用假聲(falsetto)來減輕聲音的重量。另外同樣由於樂種的和聲寫法,不加顫音(vibrato)的歌唱方法亦很常用。

例子:Eric Whitacre的《Leonardo Dreams of His Flying Machine》
(請由2:04"開始收聽)



 

以上就是筆者個人認為「choir聲」的各類別,那老師說的是哪一種choir聲呢?看來應該是最後一種最需要紀律和融合性聲線的唱法以及其相關的技巧。筆者就是與學校的室內合唱團生活了兩周而在獨唱時一時間轉換不來,下一篇就繼續與大家分享獨唱怎樣與這樣的合唱不同吧!希望讓歌者們了解到不同樂種所需的聲音音色與技巧都須注意微調。

***你有唱過哪幾種合唱音樂呢?***


黃卓兒


聯繫作者:
Facebook Page: 
 Studiamo Canto

 

 


 

黃卓兒

擁有十年聲樂教育經驗,曾任大學音樂系研究助理及合唱團聲樂指導,任教於多間教會、音樂中心、大專詩班及音樂事務處的短期課程。 教育理念:相信仔細因勤於觀察,相信創意因不吝思考,相信卓越因由衷追求,相信動人因真心感受。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