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不欲提筆寫樂評,香港始終由華人佔多數,傳統上比較注重人情面子,而本地音樂界行頭窄,行內人很多都是認識;有可能是從細一同學步的師兄弟,亦可能是表演場合共事過的行家,至低限度,彼此在facebook也有數十muture friends。說讚的話,利(益)申(報)一大堆,仍然嫌不夠持平。彈的話,會很容易得罪人。
不過今次港樂上演華格納的《女武神》音樂會,樂團表現稱職,即使要批評,也應該不會得罪人,最多得罪鬼(佬),如果他們看得懂三及第中文的話。撇除人際關係,樂評不夠持平的原因,最可能來自主觀因素,例如把當下的演繹拼上「世紀錄音」/「模範演出」比較。
華格納的歌劇,適逢浪漫主義高峰,歐洲觀眾普遍喜歡製作浩大,例如「下下沉船冧樓、火山爆發」的法國大歌劇。但今時今日,即使自詡發展蓬勃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交投活躍,秒秒鐘上落何止幾十萬,但藝術製作遇到惜金如土的財政管理,要上演曠世大製作絕難成事,藝團管理層的會議紀錄,也肯肯定包括擔心製作叫好不叫座,或者旺丁不旺財之類討論。如是者,生於20世紀的一代,認識歌劇,往往始終較容易接觸到的錄音商品。
「尼貝龍根的指環」詞曲編導皆由華格納自己一手包辦,連氣四齣上演的機會向來不多,在本港更聞所未聞;但本地人普遍對此劇在多少認識,尤其是《女武神》,其中第三幕的《女武神之馳行》非常著名,早已成為電影電視的「罐頭配樂」。當中又有幾多人是從Decca的「世紀錄音」──維也納愛樂演奏、蘇堤指揮、可一不可再的世紀演唱歌家「大卡士」──開始認識華格納的這齣歌劇呢(還是從反戰電影《現代啟示錄》)?。
筆者在中學時第一次聽到《女武神之馳行》,就是那一個Decca錄音。當年每個擠身學校管弦樂團的同學,都對這首「ritual music」非常熟悉,那是一段「心照不宣」的經歷。錄音聽得爛熟,但現場欣賞,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印象中,那年頭在香港上演的華格納歌劇,只有《漂泊的荷蘭人》,而且那次舞臺製作是出了名的「簡約」。沒有眼福看真人演繹,閱讀總譜幻想一下也好,多得價廉的Dover樂譜,幾餐午飯的價錢便可換購一本,學生哥也負擔得起。
打開總譜,一看便著迷,尤其是對那琳瑯滿目,鉅細無遺的樂器指示,簡直大開眼界,旦知天外有天。華格納的管弦樂法,傳承自貝多芬等浪漫主義前輩,效果卻有自己的一套。而華格納酷愛的低音銅管樂器,很多都在「指環」中用上;低音小號、「華格納大號」、倍低音長號,以往只有在圖書上才能看到的稀奇玩意,原來有實際應用過;雙人演奏的定音鼓,平均佈置樂池兩邊的弦樂組,都是新奇事(我承認自己是從小受「單聲道錄音室陣式」洗腦的一代)。樂隊人數更雙倍於所認知的管弦樂團,完全滿足大就是好的幼稚心態。
發掘出興趣了,開始對華格納的歌劇作些少研究,找不同錄音、錄影,花了很多時間做比較(華格納歌劇真是出了名的長),找出不同人和樂隊組合所產生的獨特風格。但一直都只是翻閱前人製作,直到去年頭,才首次現場欣賞「指環」的第一齣《萊茵的黃金》,雖云「只是」齋唱唔做的音樂會版。
今年上演第二齣──《女武神》。嚴格來說,女武神其實不是神,而係比較有仙氣的神人混血兒,而且非常好戰,和理非非的人一旦看見,一定速速割蓆並立刻譴責之(不過和理非非不用嚇親,因為據神話記載,女武神只有在英勇戰士臨終時刻才會現身,既無生命危險更非英勇戰士,大可安心繼續聽歌唱K)。
回到音樂本身,低音銅管在這一齣劇之中非常吃重,例如配合女武神出場的招牌主題,便是由長號帶出,港樂在此的表現,不亞於其他國際知名樂團;較弱的一環是低音小號──發音非常有陽剛味的樂器──聲音比較柔弱,偏偏在整套「指環」之中,華格納常用這件樂器交代「勇士神劍」主題。當晚音樂會吹奏低音小號的樂師,由大都會歌劇院那邊特約聘請而來,應該富有演出經驗,不知是否樂師座席偏後,加上文化中心音樂廳的世界級爛音響所累事。
弦樂聲部整晚非常忙碌,無功也有勞,一如以往的大堆頭製作,港樂弦樂表現工整,至於木管呢,華格納的音樂,聽得出木管的嗎?敲擊聲部表現機會就更少。
唱的方面,擔演齊格蒙和齊格蓮兄妹的史凱爾頓(Stuart Skelton)和米爾頓(Heidi Melton)表現非常好,其中一場劇情講到風雨中兄妹相逢又一見鍾情時,齊格蓮向齊格蒙遞上一口水,米爾頓口唱wasser(water/水)、手中做出「心心手勢」小動作,實在令人回心微笑,替音樂會增加一點看頭。最大問題出在演唱佛坦的葛納(Matthias Goerne)身上,他聲線不錯,上中下音域都飽滿,而且是土生德國人,唱德文歌劇該是得心應手,印象中,他在去年《萊茵的黃金》表現不錯;演唱《女武神》當晚,雖然葛納持譜演出,似乎也沒有影響台上表現;但後來筆者得高人指點,指佛坦角色準備不足,咬字含糊,是全個製作最值得「回水」的一環,佛坦一角貫穿全劇,如果角色不換人,香港樂迷就要多忍受多兩年了。
雖然有瑕疵,整體來說,樂團及歌唱家均表現穩定,演至最後段落也不覺有疲累乏力而影響發揮的跡象。樂音既終仍有餘韻時,又見有人爭第一拍手,古典樂痴認叻,在音樂會中已經見怪不怪了,在全院掌聲響起,卻見劉元生主席最先起身,對表演者致以站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其他觀眾亦相繼呼應,在本地表演場合,的確少見。
最後是一點題外話,贊助是次演出的「周記金行」,再次乘勢推出18K金「指環」戒指(上年是金頸鍊),認真大吉利是!「尼貝龍根指環」乃宇宙間之不祥物,受了詛咒因而主人翁皆不得善終;知道箇中玄機的有錢人,該不敢自招厄運,雖然只是18K金,法力打了七五折,信邪的,買還是不買好? 還是買來送給仇家好?
胡喬立
作者簡介
